TUhjnbcbe - 2023/11/1 21:17:00
本文将通过编剧叙事手法、深究犯罪动机、魅力人格刻画三个层面,用“复杂关系”、“心理病”、“法医聂宝言”这三个关键词解读《鉴证实录》。在香港的80年代以前,女性很少出来工作,结婚后就在家里做家务、带小孩,也就是粤语里称呼的“师奶”。而到了90年代后期,新时代女性不愿意按照上一代的方式生活,她们想要经济独立,她们选择走到社会工作赚钱。她们独立思考、自由、希望能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而此时TVB将视点瞄准这类女性人群,在90年代后期推出一大堆职业剧,例如《壹号皇庭》、《妙手仁心》,均获得成功,但其中最特别的是年的《鉴证实录》。这部剧改变了TVB过往是以男演员为主的局面,TVB尝试了一次“绝对大女主”,最多笔墨刻画了一位名叫聂宝言的女法医。本剧讲述的是警察破获数宗命案的故事,新颖之处在于是通过物证鉴别,运用高科技查案。本剧的核心强调的是:只要犯案必留痕迹,所有微小的物证,哪怕是花粉、烟头、红白蓝塑料袋、一个牙印都能够将凶手找出来。采用法医验尸推理+法证化验判断+重案组侦查案情三方面讲述7宗罪案。网友曾经开玩笑的说过这部剧有三个特点,分别是——每起谋杀案都和主角有关、每个凶手都有心理病、所有男性都是为了陪衬一个女法医。而这三点恰巧就代表了编剧叙事手法、深究犯罪动机、魅力人格刻画这三个层面,而这三个层面正是让《鉴证实录》成为TVB刑侦剧的里程碑。以下文章将详细说明一、复杂人物关系的叙事手法在每一部刑侦剧中基本上讲的都是命案,命案大多是一宗接着一宗,死者不停轮换。有人死,主角警察查案,抓到凶手。就是这三个过程。观众是站在主角警察的视觉上去看命案的侦查破获的,观众对于警察是富有感情的。观众对于死者通常是有一个距离感的,因为死者正面描述的片段太少,观众只会觉得又是一个陌生人死了,死得好惨哦,并无其他特别感觉。但是《鉴证实录》不同,它剧中的每一个死者都能得到观众的代入感。因为这部剧特别“狗血”,几乎每一个死者都是和男主女主有关的人。比如“红白蓝麻袋藏尸案”的死者是男主弟弟的前女友。“继母被杀案”的凶手是女主外甥女的男友。可以说是每一个案件的凶手、死者都或多或少的和主角有关。这也太巧合、太狗血了吧。而这也正是本剧的成功之处。仔细回想一下,我们看过的大多数刑侦剧,每一集出现的死者都是和主角毫不相干的人,主角的任务是查案,查了一宗换下一宗,案件所强调的“诡计”,死者强调的是死得很惨、很离奇。这样的“死亡”案件太多就失去特色。观众只会觉得“又死了一个,猜凶手吧”。但《鉴证实录》让每一个死者和主角之间都有关系,其实是在和观众之间产生“互动关系”。在第一集,男主角弟弟的女友咏妮出场。给了她三场特别的戏。第一场,咏妮在鞋店看到别人在试鞋,直接抢了过来,鞋的尺码她穿不进去,不过她就是要买。这场戏体现了咏妮的刁蛮、任性。第二场,咏妮去男友家里,把刚刚买的不能穿的鞋借花献佛送给了男友的母亲,男友的母亲请她吃鸡腿,她又将鸡腿转送给被限制吃肥腻食品嘴馋的男友的父亲。咏妮一下子获得二老的观众。这场戏体现她的聪明和心计。第三场戏,咏妮和男友的上司打网球,不停为男友说好话,希望男友升职。体现她对于爱情和金钱的重视。这三场戏让观众快速记住了咏妮这个角色,而后在第一集结束,咏妮就被人谋杀了。咏妮的死迅速引起了观众注意,因为观众并没有料到她会死。这就是《鉴证实录》的精妙之处,让每一个主角都和案件有关,甚至会让重要角色突然死去。思考一个问题,在主角同样是警察或法医的情况下:主角查了一起陌生的案件,死了一个陌生人。主角查了一起案件,死的是主角弟弟的女朋友。这对于观众的接受度来说是两个概念,后者似乎能让观众感觉到和主线有关,借助主角的魅力给观众某种“关联感”。《鉴证实录》将人物的网状关系用到了极致:男主角曾家原是个警察,他弟弟是个法医,他喜欢的人小棠菜是他的下属,也是个警察。聂宝言是个法医,她的姐姐是作家,姐姐帮一个杀人犯写自传引出了另一件陈年旧案。姐姐的男友和一起谋杀案有关,姐姐的女儿的男友是凶手。而聂宝言的前男友也是“海洋被杀案”的凶手。这些错综的关系虽然会让观众感到——也太巧了吧!怎么主角走到哪,人死到哪。但因为是电视剧,观众是能接受的。而这些复杂的关系也为观众带去了极佳的“代入感”,因为事件都和主角有关,所以观众对每一个案件看完后特别深刻。《鉴证实录》对于案件的核心定义不是“离奇、匪夷所思”,而是“人物关系之间的情感”。举个例子:看完《倚天屠龙记》后,你可能不记得张无忌用过什么招式、什么名字的绝学打赢了谁,但你一定会记得张无忌和周芷若、赵敏、小昭是什么关系。在生活中,我们形容某某人和某某的关系,一般会说,他们曾经在一起,他喜欢过她,她不喜欢他。任何好看的故事能让人久久难忘和印象深刻,留到最后的都是“人物关系之间的情感”,抓住的都是“情”这个主题。二、犯罪动机——每个凶手都有心理病第一宗案件的凶手,对于擦某种香水味的女人特别憎恨,原因是他的老婆之前也擦过这种牌子的香水,他的老婆曾背叛过他。第二宗案件的凶手从小受到继母的虐待,而产生心理扭曲,最终杀害继母。第三宗案件的凶手因为爱念去做了手术,成为变性人。第四宗案件的凶手因为老婆偷情而报复、陷害老婆和情人。第五宗案件的凶手患有臆想症,胡思乱想,觉得某某人可能会对自己不利,而杀死了一个又一个。第六宗案件的凶手是个会虐待儿子、有暴力倾向的恶父……所有案件的凶手都是有病的,他们是变态吗?不是,他们都是有心理病的人。在以往很多刑侦剧强调的是作案的“诡计”,例如多么高明的手法,多么完美的杀人布局,多么不可思议的死状之类。但《鉴证实录》没有,它有两个层面:浅层次上是通过细微的证物化验去还原案件的真相,而深层次上是通过案件去探究凶手的内心。它强调的是凶手为什么要杀人,它清晰刻画出每个凶手的痛苦和他们的心理病。恋物癖、狂躁症、抑郁症、精神分裂、人格分裂扭曲等等,它强调了每起案件都是有原因的,这些原因都来自心理病。这些心理病的成因是恨、是爱,是想不通,是不肯放手。本剧中给予足够片段去展现凶手的往事。用伤痛往事和现状交织,将这些“缺点人物”和不同的“心理病”对应,刻画出一张张栩栩如生的犯罪者面庞。他们并非十恶不赦,剧中甚至赐予这些人“同情”,让观众明白,他们都是人,都是有感情的,没有哪个人天生就是凶手。《鉴证实录》改变了以往刑侦剧凶手残暴、天生杀人狂的形象,拉近了观众与“凶手”的距离。这样在观众日后回忆起案件,本能的会想到——他是由于被虐待而杀人、她是由于受过背叛而走上犯罪的等等。抓住心理病这一主题,抓住犯罪者的情,是本剧成功的第二要素。三、魅力人格刻画——唯一主角聂宝言如果说《创世纪》里的叶荣添是很多男生的儿时偶像,那么《鉴证实录》的聂宝言让很多女生从小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法医。为什么聂宝言这个角色如此成功?因为她成为了无数人“想成为的那个自我”。在本剧开头,聂宝言去相亲,她和那人握手,当那人得知她是做法医的时候,差点吐了出来。这是源自于人的一种偏见,对于法医职业的偏见。许多人的观念是,“我可以接受法医这个职业,但我不能接受我女朋友是法医。”本剧中的大多男性角色对于聂宝言都是不公平的,有偏见的,这也客观反映出90年代香港男性对于职业新女性的看法。大多数男性还是保守固执的认为女人在家带孩子就好,为什么要工作,工作是男人干的事。在剧中聂宝言比任何一个男性都优秀,那些男性的薪水都没她高,于是男性为了获得平衡,又拿一些低俗小事开玩笑。这也是反映90年代香港社会中的大男子主义,男人自认为自己就是要比女人强,而面对比自己出色的女性在心里不愿承认,找各式各样理由来讽刺挖苦女性。“无论别人怎么看我,我亦做我自己,问心无愧。”这就是聂宝言的宗旨。面对20多年前的杀父仇人出狱,遇到新案件蒙冤的时候,聂宝言能够做到去公证客观对待事件,查出真相,还了那人的清白。仇人问她,我曾经害死你的父亲,你现在为什么帮我?她说,这是我工作职责所在,同时我父亲的死已成事实,你也得到教训坐牢20多年,我正在试图学着原谅,学会“放下”。聂宝言冷静、理性,面对冰冷的尸体,抽丝剥茧推理出真相。同时她对爱情尊崇“合则来不合则去”,拿得起放得下。她坚持自己的梦想,忠于自己的想法,勇敢面对不公,不与卑鄙者同流合污。她敢作敢言,独立、坚强,这样“真我”的性格让观众产生了极大的好感。90年代后期,香港女性已经不愿意婚后在家当全职太太。她们向往经济自主独立,于是纷纷踏上职场之路。而“聂宝言”对于很多女性的价值观、爱情观、人生观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本剧播出后,法医成为了社会的热门专业。“聂宝言”也成为了无数女孩子们都想进化成的那个理想自我。《创世纪》用集,从坏到好,通过一件件事情塑造出了叶荣添。而整部《鉴证实录》是用所有角色去“衬托”聂宝言一人,成就这一种极度富有魅力的女性人格代表。结语:在《鉴证实录》播出的成功后,TVB开始重视以女性为题材的影片,此后的《陀枪师姐》、《巾帼枭雄》应运而生。通过复杂结构的人物关系、心理犯罪、聂宝言人物形象三个层面的重点刻画。将案件重点立足在“人”和“情感”的层面,让这部连续剧大获成功。同样值得称赞的是本剧的片头曲《留痕》——谁没有幻真千变的个性,谁独有慧根事事透澈看清。片尾曲《追究》——真真假假飘飘忽忽,每刻困惑到泪流,我与你怎去断定谁属错诱,谁人活一生内疚。在案件中去揭秘、鉴证、化解每一个人的伤情往事,以情说案,是《鉴证实录》能成为TVB刑侦剧里程碑的独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