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妈说育儿(原创文章,欢迎转载分享)
20世纪50年代,美国加州大学的EdwinM.Lemert教授在进行药物成瘾研究时发现:许多年轻人的药物上瘾和社会评价有关。“我这么干,因为我就是这么一种人。”社会评价的同时为这些初次越轨的孩子们贴上了一个标签,从而在他们的心理产生了“社会遗弃感”。
社会评价的标签化效应也是导致这些孩子们沉迷于药物上瘾的关键原因。
贴标签的行为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生活中常常会听到一些家长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会说:
孩子做作业慢——“你真的太笨了。”孩子第一次见到陌生的客人——“这孩子内向,不爱说话。”孩子学东西慢——“这孩子学啥都慢,所以才没报兴趣班。”基于一个事件,父母往往喜欢通过一句话就简单地概括孩子的特点,却从来没有深究过孩子为什么会表现出这样的行为。
这些看起来很正常的家庭对话,实际上已经在不经意间为自己的孩子贴上了一个标签。导致孩子破罐子破摔:“你说我这样,我就这样。”
标签之所以会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是因为标签含有一定的导引作用,当一个人被贴上标签后,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个人评价。继而产生和标签正向或者反向的相互作用。
心理学上把这种贴标签行为产生的正向或者反向的作用称之为标签效应。
01什么是心理学上的标签效应?贴标签怎么塑造孩子的性格
心理学上的标签效应是指当一个人被贴上正向或者反向的标签后,会对自己的个人评价产生影响,做出和标签相同或者相反的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在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实验后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这种标签化效应在育儿方面也是同样的道理。对孩子简单贴标签的行为其实忽略了孩子的内在动因,是导致孩子向这个标签不断靠拢的关键因素。
父母给孩子贴标签会给孩子造成一种心理暗示,在标签被不断提起的同时,孩子的心理暗示也在不断地加强,重新塑造着孩子的性格和行为。最终使孩子成为标签化的样子。
心理学家曾经分析过孩子挑食的形成:
第一次:妈妈为孩子拿来一种食物,孩子并不是很饿,就少吃了一些。妈妈以为孩子不爱吃。第二次:妈妈多拿了一些同样的食物,孩子看到同种的食物太多就不想吃了。自此,妈妈和孩子达成一致意见,孩子并不爱吃此种食物,并贴上了孩子挑食的标签,这个标签也会在潜意识中给孩子一个心理暗示:我并不喜欢吃这种食物。
这就是标签化效应在生活中最直接的体现,为了验证标签效应的危害,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系专家罗森汉恩博士进行了一场经典的验证实验——“假病人实验”。
02“假病人”实验验证标签效应的危害
年,罗森汉恩进行了著名的“假病人”实验。实验的目的是在精神病院错误地将正常人误认为精神病后,观察不知情的医护人员是否将正常人的行为视作反常的举动。
罗森汉恩博士招募了8个人扮演假病人。在向精神病院表示自己出现幻听症状后,有7个人被诊断为狂躁抑郁症。
在精神病院里,尽管这些“假病人”在精神病院并没有表现出其他症状,但是由于“精神病”的标签,这几个人的正常行为也被视为“妄想症加剧”。
标签化的能够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被贴标签以及周围的人的评价。标签会逐渐掩盖个体在其他方面的优点和长处,最终实现标签的自我肯定。
这样看来,一些孩子的破罐子破摔就不难理解了:一个标签可能真的会使一个孩子的生活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03标签化在教育中有什么父母没有意识到的危害
1)长时间不能摆脱被“赋予”的标签
心理学家和认知行为治疗师JoanneCooper博士认为:
“童年时期的标签构成了核心信念的一部分,会跟着孩子一起长大。”
父母对孩子所贴的标签会陪伴孩子成长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孩子终身都不能摆脱这个标签的影响。
为什么孩子常常会收到标签化人生的苦恼?
这其实是和孩子生长特性有关的。
心理学角度认为,亲子关系有一个特点:因为父母掌握了亲子关系中的话语权和决策权,所以父母在亲子关系中往往属于“强势方”,而孩子则相对处于“弱势方”。这个时候“强势方”对“弱势方”贴上的标签是不能够被弱势方通过自己的办法给摘除掉的。
弱势方长时间受到标签的心里化暗示而且不能主动摘除,这就会导致孩子逐渐地对这种标签实现自我认同,孩子向标签的方向实现不可逆的转换。
Cooper博士在长期的心理咨询中也发现,很多成年人出现抑郁症的根源就是不认同下时候被贴上的标签但是有没有办法进行自主地摘除。
2)学习大人的模样对自己见到的事物进行贴标签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父母对孩子贴标签的行为会在很大程度上被自己的孩子模仿,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孩子可能会通过标签的方法来看待自己遇到的人或事,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孩子看待事情的角度,让孩子不能养成系统全面看待问题的习惯。
更值得父母注意的是,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模仿贴标签的行为,将这个视角扩大到种族,文化,国家方面,将不利于孩子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
美国著名青少年学家阿黛尔·法伯说:“永远不要低估了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
父母应该从自身做起,为了孩子的成长发展,尽量避免给孩子贴标签的行为。
3)让孩子迷失在标签限定的人生
人的成长需要经历社会化的锻炼,而社会化对人的要求是需要具备应对不同情况的能力。显然,贴着标签长大的孩子,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正如上文所说,贴着标签长大的孩子会长期受到标签的限制,他所做的事情大多会是围绕在标签的正向或者反向进行。这些孩子的人生会在很大程度上被限制。找不到自己应该选择的方向。
04是不是正向的标签就能够帮助孩子向父母想象的方向成长
许多父母在获知标签效应后都在想,能不能为孩子设立正面的标签,让孩子按照正面的方向进行成长?比如:
“宝贝真是一个数学天才。”“我的孩子太聪明了。”“勤奋就是说的我的孩子呀,看看我的孩子都忘记了休息。”答案同样是否定的。
设定标签的行为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在推动孩子性标签化的方向发展的同时,可能还会造成父母不料想过的潜在危害。
就拿上述的例子来说,这些正向的标签似乎为孩子建立了正向的心理暗示。但是过高的心理暗示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很多的压力。
给孩子贴上聪明的标签,会让这些孩子自认为更聪明,去努力实现不可能完成的目标;给孩子贴上勤奋的标签,会让孩子在任何时候都会一心付出,不求索取,最终使自己受到伤害。
临床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师伊莱恩·菲茨杰拉德也告诫说:
不要轻易给他人贴标签。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的标签。标签设立的正反面并不是与积极影响、消极影响简单的一一对应的。
05父母应该怎么避免给孩子贴标签
1)学会忘记比学会记住更难
父母应该学习一种能力,一种能够淡化孩子行为的能力。
不应该对孩子偶尔的一次错误念念不忘,并将这种小概率事件当做经常性事件进行提炼和对孩子标签化。尝试用更加客观全面的视角看待孩子在面对一些问题的表现。
淡化行为有助于帮助孩子避免加深错误印象,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
2)学会低头
当父母已经出现了给自己的孩子贴标签的情况时,可以试着向孩子道歉,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和孩子进行交流。
孩子作为弱势的一方不能通过自己的方法将标签摘除,父母应该帮助孩子还未转变的孩子积极地将标签撕掉。
打标签易,撕标签难。帮助孩子撕标签并不是一个短期的工作,父母应该做好长期的准备,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给予孩子积极地评价。
“不要管我,我就是这种人”孩子越管越叛逆的背后其实有着一层固有的标签的指引作用。撕下标签,每一个孩子都值得健康快乐的成长。
ps:本文图片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拓展一:孩子从小就自私?分析“儿童认知理论”,培养孩子的多元思考能力
拓展二:有一种羡慕叫*多多的优秀,一流父母怎么育儿?罗森塔尔效应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