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一位86岁的老人给记者打电话,希望采访一下他的小儿,一位让他引以为傲的翻译天才儿子。采访是一个非常悲伤的故事,余歌看了也潸然泪下,更被他们一家相依为命的坚守而感动……
金晓宇,是一位翻译天才。
他之所以称之为天才,是因为精神浩瀚而被桎梏,理想活跃而被封固,心灵勤奋而未锁住。
如果不是他爸金老给报社写封信,可能除了他们身边人,没有人知道金晓宇是谁。
正是这封信,让金晓宇火了起来。
网友心疼他的悲情故事,同情他的不幸遭遇。也感叹一家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固封自救,终于向外界敞开了心扉。
故事也深深打动着余歌,所以反复读了几遍。不由感叹好人多磨难,悲情总会发生在天赋凛然的人身上多一点。
他的不幸,也许源于那个年代。
他一生被病痛折磨足以苦难,对命运不低头让他足以坚强。看他家徒四壁,心里多少感伤,然而他的命并不是最苦的。
相反,可以说是幸运的。出生于高知家庭,还属于基因特别好的那种,从金老的描述中可以判断出这个结果。
不幸的是,他童年遭受小伙伴的失手导致失去一只眼睛的光明,中学时代被躁狂抑郁症折磨得意志消沉,这个病魔已陆续伴了他大半生。
也许生死、贫富贵贱一切都有安排。往往人的一生,也无非希望体面而有尊严地活着。
老天爷给了金晓宇一颗聪明的脑袋,却没有给他一颗强大的内心。所以,他的苦难人生跌宕起伏,让人尤为悲怜。
这也许是上帝为你打开一扇门,定会为你关上一扇窗。
在七十年代,计划生育还未实施,每个家庭有五、六个孩子是常见。孩子多了,自然父母无暇管教,大多为散养模式。
闯祸时有发生,发生危及生命的事情,那时大多数的处理方式也就是:大人一句道歉而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
金晓宇在童年遭受的罪,就是那个年代的不幸缩影。
他的童年,被小伙伴用针装进玩具枪里将他的一只眼睛射伤。六岁,对于一个孩童来说,是一个懵懂和撒欢的年龄。
而此时的金晓宇,在父母心痛悔恨之时,却能懂得安慰父母。这个举动大人不一定能做到,居然他做到了,这也可能导致其父母被他幼小的心灵有这样的胸怀给迷惑。
父母的大意,自然没有给金晓宇更多的关怀和爱,甚至对他的要求比其他同龄人更多。(从他采访中透露母亲对他的严厉而猜想。)
其实,一个身体有残缺的人,在同龄人的眼中或多或少会受到排斥,行事也会变得极其谨慎。
因为余歌是七十年代的人,知道被同学讥讽的滋味不好受,那是需要有一颗强大的心才能让自己释怀。
何况,金晓宇是瞎了一只眼睛,对他的打击更大吧。心里的变化不表露,日积月累到爆发时,定已是伤痕累累,或者无法逆转。
从采访中可窥探一二,读高中的金晓宇已渐露锋芒。为何突然不想考大学不想上学,定是累积的病理终于形成爆发而致。
对于精神方面的疾病,以前多半是靠药物或者暴力治疗,很少从心理层面去疏导,这也许许多精神病人的痛苦根源。
精神病患者本身被疾病折磨得痛不欲生,如果治疗上再给患者制造痛苦,那就是把病人逼上绝路,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金晓宇的幸运在于,虽诊断为躁狂抑郁症,这种病人是抑郁和狂躁交替发作。
发病时,情绪低落、不睡觉、狂砸东西,要不一个人默默地坐车出去溜达。家里因为他的病已经弄得家徒四壁,可怜的父母一直没有对他放弃。
从期望他成为有用之才,到接受他不读书不上学不工作不成家,到最后只要求他活着。
可想他的父母需要承受多大的痛,一路陪着他,自考文凭、治病花钱、闯祸赔钱,再到把他领进翻译界的大门,让他忘却病痛带来的痛苦。
一家三口相依为命,滴滴穿心,件件感人,普通父母哪能做到这样。相信很难,而这一家人做到了,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和恒心。
金晓宇的母亲已在去年11月份去逝,现在父亲已有86岁的高龄,因担心金晓宇的后半生无依靠,才将他的故事告之世人。
谁也没有想到,天才金晓宇的故事引起广大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