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躁症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互联网造车躁狂症小米等集体冲锋14万亿
TUhjnbcbe - 2021/9/18 3:11:00
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0130549447447545&wfr=spider&for=pc

文/每日资本论

芯片、电池核心短板难解。

电动汽车刮起了互联网风暴,是碾压友商还是砸自己的脚?

近日,小米公司发布公告称,拟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首期投资为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亿美元。雷*将亲自担任智能电动汽车业务CEO。他说:“我深知做出决定意味着什么,我愿意压上我人生所有积累的战绩和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

互联网企业对电动汽车的迷恋已并非新鲜话题。包括阿里巴巴、百度、腾讯、华为、滴滴等不少知名互联网企业都已入局,而国外的苹果、谷歌早就对电动汽车野心勃勃,一场规模浩大的互联网造车运动汹涌而至。

等等,这是不是有点眼熟。是的,这种“聪明人”式的集体冲锋在互联网行业举不胜举。比如,当年的SP(移动互联网服务供应商)、微博等,当市场出现临界点或创新式产品诞生时,无人肯轻易踏空。

动机谁都明白——谁轻视电动汽车汽车颠覆式力量谁就将失去未来听。况且,在利好*策推动下,到年中国清洁空气域市场规模将到20万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规模占7成,乘用车、中大型客车以及乘用车充电服务市场规模超14万亿元。

更何况,在大多数互联网巨头眼里,电动汽车就是手机之后的下一个智能化终端——更大的内饰屏幕、更智能的操作系统与交互体验、对AI+IoT+5G等前沿技术的重视与探索,用来形容智能手机或互联网汽车都一样合适。

至于核心的制造、功能等方面,互联网企业造车倒是遵循了一贯的思路:代工模式。互联网公司们都在寻求与汽车制造商建立更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借助传统车企在汽车制造上的生产线与经验,来推动车辆的快速落地。互联网厂商管设计与工程,车企负责批量生产和质量控制。

事实上,不仅传统车企已经率先涉水,就连全球代工之王的富士康也及时抛出了绣球,成立了电动车代工厂。未来,只要你口袋银子够足,未来大街上跑着贴有你公司商标的电动汽车也并非痴人说梦。

这让众多互联网企业为之亢奋并深信——产业链成熟行业后进者就有机会碾压友商,并通过性价比成为翘楚。因为智能手机行业已证明了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4G技术与手机产业链已然成熟的前提下,诞生了小米、oppo等主打性价比、面向年轻人的手机,连带着一大批手机厂商加入千元机战局,最终让智能手机在全民普及下,催化了移动互联网的到来与价值。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智能手机发展至今,各种摄像、闪充等外设技术创新层出不穷,但在几大关键零部件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厂商有几家?一块手机芯片就已经撂倒了众多国内手机厂商。

新能源汽车领域亦是如此。作为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之一的IGBT等功率半导体市场也主要由国外企业占领,虽然国内比亚迪、中车、华为等已经或正在布局IGBT,然而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的差距仍然较大。年恩智浦、英飞凌、瑞萨、德州仪器和意法半导体保持汽车半导体厂商的前5名。当前全球IGBT芯片市场95%以上由跨国公司占据,国产IGBT产品占有率不及5%。

在MCU(功能芯片)领域,不论是市场份额还是技术先进性,更无法和国外企业相比。对于中国企业而言,目前占据的主流市场还停留在8位MCU,这部分占比50%左右。16/32位MCU占比分别为20%左右。这意味着国内MCU应用领域多集中在低端电子产品,中高端电子产品市场还在外企手里。

警钟已经敲响。3月26日,蔚来汽车发布公告称,受芯片短缺影响,自2月29日起,“江淮蔚来”合肥制造工厂暂停汽车生产活动5个工作日。这使蔚来成为国内首家因“缺芯”被迫暂停生产的新能源车企。

那些习惯于代工的互联网企业请记住,虽然“世界是扁平化”的观点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也让代工成了可能。但华为被“卡脖子”、芯片界被“断粮”的痛感,不会这么快就消失了吧?如果忘了,倒霉的就是整个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

不能回避的还有电池问题。关于电池对于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性这里就不再讨论,有个近乎本能的问题,特斯拉国产为何会降价那么多?不可否认的现实是,除了国内装配等相关因素以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特斯拉不再使用性能更好的松下电池,部分使用LG化学电池,而大量用国产电池进行替代。

诚然,国产电池确实进步比较大,但到底大到哪儿去,大家心知肚明。别扯其他,就拿是否用国产电池的特斯拉对比一下答案一目了然。还有一句话糙理不糙的话:电动汽车设计再好看,智能化再高,跑不远就注定了失败。

遗憾的是,目前互联网企业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只是看到,大佬们信誓旦旦地要押上一身,或要把智能化进行到底,甚至可以更直白地表示就为了赚钱。这都没有错。但也请记住另外一句话,没有勇气就没有故事。

最后,切希望相关部门尽快出台对于电池等核心技术支持力度要远大于整车制造力度的*策,用*策和利益去引导,让这些财大气粗的互联网企业真正为新能源汽车做出贡献,而非鸡飞狗跳的价格战。

白开水的思考

1
查看完整版本: 互联网造车躁狂症小米等集体冲锋14万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