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形势要求
推动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提出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等战略构想和改革思路。这样的特定历史时期和发展新形势,对人才的质量目标和能力要求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职业院校要落实这些要求,完成这些任务,只有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而课程改革是职业院校最基础性的工作,在深化改革当中也发挥着指导性和引领性作用。
本期“主题策划”刊发的部分技工学校的课程改革实践成果与经验,以及他们在探索中面临的困难与问题,都将成为我们实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借鉴与思考,希望借此可以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在创新中不断探索前进。
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困境及对策
※*志平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中职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专业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面向工业自动化行业,具有组织与培养维修电工的初、中、高级工,可编程序控制师初、中级工的能力,能独立处理和解决工程中复杂的技术问题,能对自动化控制工程进行设计、编程和改造,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组织指导他人开展自动化项目工作和进行技术管理的高技能复合型预备技师人才。
一、影响机电一体化教学的因素
中职机电一体化课程在中职教育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相关,但现阶段的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沿用以前的教学经验,不能适应整个社会甚至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第一,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基础薄弱、对所学专业定位模糊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第二,教材编排上重视理论知识的掌握而轻视了实践经验的累积,缺少对当前企业先进技术的迎合。
第三,校内外实训基地不足,学生教学实习内容与企业技术需求脱节。
除此之外,还存在着与就业市场不接轨、教师的专业水平有限等问题,直接影响着机电一体化这一专业的发展。因此为了使得这一专业能够达到很好的发展,针对这几个方面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四点提升对策。
二、机电一体化教学提升对策
(一)文化塑身,了解专业内涵
加强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在开设相关文化课程的同时增设与学生职业素质及就业指导方向相关的课程,强化职业道德的培养。目前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基本是按既培养机械方面又培养电气方面人才来设置课程,但是机械与电气又各自为两大学科,内容丰富,知识涉及面广,一名中职学生在三年的时间里要系统地掌握好两大学科,是不太可能的,学生涪养不应采取机电并重方案,所以在定位时应按培养方向分清主次,以确定学生培养的目标和重点。
中职教师应逐步引用研究型教学模式、活动型教学模式、比较初级的创新模式以及学者和教育家当前大力倡导的倩境型教学模式、合作型学习模式等,“拟定目标一学生围绕目标自学一教师点拨重点与难点一评价与矫正一课堂教学小结”,运用一种或多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新鲜感和互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课堂的效率。
(二)实践塑脑,掌握技能知识
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的培养,使理论与实践并重。学校结合实际可进行模块化教学,在模块化教学过程中,将培养任务分解到每个教学模块中,确定每个教学模块所应完成的任务,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并达到相应的能力,在每个教学模块中都要安排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在机电一体化课堂教学中逐步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学习与基础知识运用两点。根据机电一体化关键技术设置相应的教学环节,根据企业人才需求设置相应的教学环节,并促进两种类型环节的融合,促进学校课堂教育与社会发展需求接轨。课堂教学重在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生活中的实例,既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对实际问题的思考能力。如在讲解机床电气排故时,可通过机床线路的连接,先了解整个线路的结构,进一步了解每根线路的作用,再进行排故,这样增加了生活知识和学习的趣味性。最后要与时俱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了解课程最新的技术动态,并把它传授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真正的把课教好。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能够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相结合。首先就需要有足够的实践条件,学校要配备符合行业现状的、技术先进的机电一体化实训设备环境,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或类似真实的机电一体化实训设备中动手操作,真正体验到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职业化的设备才能培养出职业化的技能人才,也才能符合社会的需求,真正达到根据社会的需求来倍育人才的目的。其次,在实训中教师要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真实工作的氛围,教师可以给学生分组和分配任务,让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证质量地完成任务。这种压力能够让他们在实训过程中形成紧张、团结、互助、进取的工作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素养。由于有时间和任务量的规定,因此,教师还要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让学生体会到将来的工作可能比这个还要严格,进而促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以职业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
(三)编写教材,迎合当地经济
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编写适合本校的校本教材,在辅助通用教材的同时更体现出针对性。现在许多中职学校所使用的机电一体化教材都使用的是统编的固定内容教材,这些教材中的部分内容不适合学校个别学生的实际情况,再加上“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因此,学校可以组织教师编写适合本校实际的校本教材,让学生通过具有针对性的教材获取更符合自己的知识。在目的性的引导下学生才能够将学习的兴趣投人到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中,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除了编写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校本教材外,学校应该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配备专门的机电一体化实验室,让学生在实验室中进行实践演练。校内的实训可以按照实习大纲和企业用人的要求适时做出调整,还要根据学生实训的实际合理设计实习课题。
其次,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需要学校同现代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以满足学生毕业实习的需要。教材编写应结合当前企业先进的设备,企业的文化,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参与学校教材编写与审核。课程体系的设置一定要以知识应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就业为目标,对课程进行优化设计,避免知识内容的重复。文化基础知识以够用为原则,专业课知识进行模块化教学。
为使学生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学校应以企业明天的需求来培养今天的学生,明确专业的培养方向。学生在企业中实习能够使学生接触到先进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和方法,扩宽视野,将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的操作中。
(四)综合实训,接轨就业市场
中等职业教育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部分被分配在生产第一线,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通过让学生进行大量的实践操作,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这一过程中掌握专业知识,学生既加深了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又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培养了其创新精神。中职院校虽具有机电一体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训设备,但基本是以单个实训课题为主,很少有机电一体化专业综合性实训设备,最终使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都较差。因此,中职学校应尽快建立和健全综合性实训设备,设计研制一种集多种教学内容(气动技术、传感器技术、电机传动、物料输送、自动化装配、PLC控制、人机界面)于一体的教学实训系统。这样可以为学生找到一条容易适应从学校到企业环境转换,从理论到实际转换,从课堂教学到工程现场真刀真枪技能转换的新途径,缩短从学校课堂到工业生产现场的距离,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作者单位:河源市高级技工学校《中国培训》杂志学术研究版15年第四期《主题策划》栏目刊发)
转载请注明:中国培训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