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躁症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美迈克尔middot斯洛特丨无
TUhjnbcbe - 2021/8/26 18:46:00
以治疗白癜风为主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140106/4322656.html

无处不在的情感:以阴阳观之

文/[美]迈克尔·斯洛特

摘要

通过更新并在哲学上纯化中国古老的阴阳概念,心灵或心可被视为阴阳情感实体。这种被更新或纯化后的阴阳观可使我们更好地解释所有功能良好的心的概念结构,从而为心、信念、欲望、价值、道德敬重、理性乃至非理性奠定情感基础。据此言之,西方对心灵的理解以及标准的分析哲学对信念的看法需作出重大调整。

关键词

阴阳概念;情感实体;信念;欲望;接应性;原动力

作者简介

[美]迈克尔·斯洛特(MichaelSlote),美国迈阿密大学哲学系教授。译者简介: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李家莲副教授;付长珍审校。

本文将在更广阔的语境中考察与认知行为者有关的诸问题,该语境将在十分宽泛的意义上讨论心灵(mind)或心(xinorheart-mind),我认为该讨论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它试图表明,当我们理解心理生活时,阴阳概念何以至关重要。如果我们引入且在某种程度上更新这些古老的中国概念,那么,我认为就能更好地理解心灵或心中功能良好的状态以及功能失调状态。

01

首先,我想讨论的是,概念“心”如何以及为何能比西方的“心灵”概念——该概念的标准含义是心灵功能可以在没有任何情感的情况下发生——更准确、更普遍地承载我们的心理功能。西方那种强势且普遍的假说已被中国的“心(heart-mindorxin)”概念不动声色地排除在外(朝鲜语和日语——比如,maum和kokoro等术语也排斥这种看待事物的方式)。为了展开论证,且让我们考察一下信念之概念。西方人认为该概念可以和所有情感或动机元素分离开来。在我看来,所有形式的心灵或心理功能都含有或必然涉及“相信(believing)”这一观念。若有人进行推论,此人则须相信,推论的结果源于推论的基础,或者说受其支持。即使在演绎归谬论证中,也须相信既定的推论保留着真理性或可靠性。同理,当一个人借助直觉认为某物为真时,当一个人批评某观点时,当一个人认为某物具有某种知觉属性时,都须相信点什么。就动机而言,当一个人打算或计划做某事时,也意味着该人相信自己能够且很可能会做自己(可能)会做的事。尽管西方的观点与此——即相信P必然涉及一种情感——相悖,稍后我会进一步解释“相信P必然涉及一种情感”这一观点,不过,现在指出信念P与信心P之间的联系就够了。大多数西方思想家把信心视为认知情感,一如我们所言,人们对“情况就是这样”感到有信心。不过,我的词典和其他词典把信心(P)定义为强势信念(P)。这就把信念和信心放置在了单一尺度——对这个或那个命题的正面认知感觉之上,而一旦我们把确定性(当我们说我们对P感到确定时)视为一种级别更高的正面认知感觉或评估,该尺度就在我们的语言中得到了扩展。因此,信念包含着处于一定级别且可以上升为更高级别的正面认知感觉或评估。倘若如此,那么信念、推理及其类似之物本质上都包含某种感觉,实际上并不存在所谓纯理性之说。这表明,东方的“心(heart-mind)”概念与西方“心灵(mind)”概念相悖,后者含有一种隐性的假说,即功能良好的心灵过程和状态可以在缺乏任何情感的情况下发生。让我们现在开始讨论阴和阳。

02

当人们理解这些概念时,存在两种主要的传统理解方式。最流行的理解把阴和阳视为对立或相反:黑暗与光明,潮湿与干燥,寒冷与温暖,酸性与碱性等。这些要素在大多数情况下被认为可以相互转化。何处有光明或光线,黑暗最终会将它逐走并取而代之。如果阳光明媚,那么夜晚的黑暗以及夜晚自身最终或很快会将它取而代之。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意义上的阴阳概念解释自然过程以及很多其他事物。不过,今天的中国思想家却拒绝对这种现象给予原始科学性的因果解释,将其视之为过时之物,认为它不符合当今用科学方法解释自然过程的做法。由此可以理解,过去几百年以来,阴和阳的概念在中国哲学思维中已完全被弃置一旁。不过,还有另一种非主流但却非常真实的理解阴和阳的方式——它们被理解为相互依存且必然互补,而不是被理解为对立或矛盾。“天”常被认为扮演阳的角色,而“地”则被视为阴的化身。二者不会相互排斥,它们会同时共存,相互兼容,甚至维持友好关系。故阴和阳常被描绘为大圆中的两个半圆,深色或黑色的阴性半圆里面含有属阳的明亮或白色元素,而明亮的阳性半圆里面则含有属阴的黑色或深色元素。该观念似乎意味着每种元素同时含有另一种元素,二者不是彼此不相容且相互排斥的关系。出于当下的哲学之目的,我认为此乃理解阴阳关系的更佳方式。在把二者视为相互友好且必然互补观点的影响下,我想提出一种能更新二者且使之在哲学上得到纯化的方式。我在其他地方曾为把阴和阳视为这种意义上的互补关系的特殊方式做过辩护,不过,我不会在此详细叙述该做法的全过程。我只想说,最好不要将阴(像某些人那样)理解为被动或(像另一些人那样)柔顺(柔),而应将其理解为接应(receptivity)。那么,阳就可以被理解为以积极目的(或,找到一个词并使之可被用于心灵之外的自然)为原动力的概念。(在此我不会在心理学外部讨论阴和阳的应用问题,不过我要提醒的是,我相信它们与现代科学毫不抵触。)简言之,柔顺这一概念过于狭隘,一旦超出阴,则无法完成我所希望的那种哲学工作。被动与主动绝对对立,且不允许我们把阴和阳视为相互依存或相互包含。“接应”这一概念确实可以做到这点,且可以十分精确地做到这点,因为它能超越被动概念而拥有主动元素。当我们处于接应状态时,我们愿意乃至渴望接受事物。因此,与纯粹的被动不同,该概念允许阴和阳同时共存。例如,好奇心包含着对新事实或新思想的接应。不过,好奇之人——根据定义——也会
1
查看完整版本: 美迈克尔middot斯洛特丨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