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剧场
命运是剧本
既要学会入戏
更要懂得出戏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可以从一个角度来衡量:他能多大程度地走出剧情,看见真实的外界。
剧情,是我们内在关系模式的对外展现。心理学所说的内在关系模式,即是我们内心的剧本。
剧本里的人物形象、人物之间的基本关系模式已经设定好。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存在着许多剧本。
这些剧本是童年经历内化到心里形成的。
在生理上,它们已经形成脑神经回路,成了细胞记忆。所以,我们成年后的人生,大多也是照着剧本一遍又一遍地重复那些熟悉的体验。
有的人虽然潜意识里已经设定好剧情,但也能够根据真实的外界情况加以修正,即不过度执着于剧情;有的人则极其执着于自己的某些剧情,不愿意修正,无法看到真实的他人——这就是所谓的“全封闭自体”。
那些陷于全封闭自体的人,会要求周围的人,尤其是家人,统统乖乖接受自己的人物设定。
如果对方不肯按照剧本扮演,他就会勃然大怒,威逼利诱其回到既定的角色中,而威逼利诱的方式,往往不惜伤害自己和对方。
1、折磨者与被折磨者
一位家庭主妇有个怪癖:无法忍受家里有一丁点儿不整洁,但是只要一做家务,就开始烦躁。
尤其是看到丈夫在旁边什么忙也不帮,她就会立即进入狂躁模式,给丈夫很难看的脸色,甚至辱骂丈夫。
这是为什么呢?
她自己分析得很清楚:她妈妈是个清洁狂人,对整洁度要求很高,经常一边做家务,一边咒骂女儿、抱怨丈夫。
所以,女儿也得每天一起床就做家务,动作稍微慢一点就会挨打。这是她童年的噩梦。
她发誓不要重演妈妈的“剧情”,为此一直请全职保姆来料理所有家务。但偶尔保姆不在,她不得不自己收拾的时候,就很容易爆发。
其实,她的丈夫很能干,愿意和妻子一起做家务,但就是跟不上妻子的节奏。
比如丈夫边烧水边发短信,妻子看到就会责骂:“这么多家务等着你做,你还有时间玩手机!”
这也是重现了她妈妈的模式——小时候,无论女儿多努力干活,妈妈还是会挑出家里不整洁的地方,歇斯底里地辱骂女儿,甚至殴打她。
这样的恐惧内化到女儿的潜意识中,成为她内在的关系模式,也就“剧情”。哪怕父母不在身边,内在的“剧情”依旧在影响她。
所以,当她有了自己的家后,每当看到家里有一点儿不整洁,童年的剧情就开始重演。
在这个剧情里,她既扮演那个恐惧的小女孩,也扮演歇斯底里的妈妈。
2、照顾者与被照顾者
有一个经典的例子。一位网友说自己从小体弱,他跟妈妈之间的对话通常是这样的:
妈妈:你身体怎么样了?
孩子:不太好。
妈妈:既然不好,就要注意休息,加强锻炼,饮食也要规律一些。把身体搞好,妈妈才能放心,知道了吗?
孩子每次接到这样的电话,都会觉得妈妈关心自己,但又隐隐感到哪里不对劲儿。
可是周围的亲人朋友都说:“你从小就体弱多病,你妈妈照顾你多不容易,为你的健康操碎了心,看看妈妈对你多好!”
后来,孩子努力调整作息和饮食,积极调养身体。等妈妈再打电话过来,孩子说自己现在吃营养健康的食物,做各种运动,身体越来越好,不大生病了。
本以为妈妈会开心,没想到她却勃然大怒,痛斥孩子不该这么吃、不该那样练,总之没有一点儿做得对。
这位妈妈为什么会勃然大怒?
因为孩子居然不肯再扮演她设定好的那个体弱多病的角色了。
如果孩子不再继续扮演下去,妈妈还怎么扮演那个为照顾孩子牺牲自己、无私奉献的伟大角色?
戏演不下去了,妈妈很生气。
这个例子很容易理解——剧情里没有爱。
我们来看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一个人凭借自己的努力找到喜欢的工作,他父母居然跑到公司跟老板说:我的孩子还小,不懂事,请你多照顾他。结果老板把孩子开除了。
还有的新闻报道,老母亲不辞辛劳,为了给儿子占车位,在太阳下暴晒几个小时。
在这类例子里,父母都是一心为孩子操心的付出者,而孩子则被迫扮演无能又缺德的角色,不得不承受这种关系模式下的羞耻感、愧疚感。
这样的剧情总结成一句话就是:父母要做有能力的付出者,为此孩子必须成为无能的索取者。
“为了你好”是一种攻击,而不是爱。
3、好人与小人
男人和女人之间也有一个常见的剧情,有些男人不太会捍卫自己的利益,扮演“老好人”的角色,而女人总是忍不住想去保护男人,替他争取利益。
周围的人,甚至包括这个男人,都来指责女人:你这个人怎么这么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女人自己也很纳闷:本来我是个挺大方的人,为什么结婚之后越来越计较利益?——这是个套路。
表面上看似大方甚至无欲无求的男人,其实并非如此。他的内心可能仍然不成熟,索取感一旦被激发就将铺天盖地、没有边界。
男人特别害怕不成熟显现出来,为了防御,反而反向去扮演一个无欲无求的人(心理学上称作“反向形成”的防御机制)。
男人越表现得无欲无求,女人越想帮他捍卫利益,程度上是“对称”的。
4、温和的男人与泼辣的女人
还有一个剧情,能涵盖中国至少一半的婚姻关系。男人脾气温和,特别宽容,好像对什么都没有意见,怎么着都行。
当冲突发生时,男人会回避冲突,沉默不语,而女人脾气则越来越大,情绪越来越激烈,说话嗓门特别高。
所有人都说女人是悍妇,“也就她丈夫脾气那么好才受得了她”。
男人也会指责她:你怎么总惹事,总有那么多情绪,就不能控制一下自己?看看,就是你,让我们家矛盾重重,不得安宁。
这个套路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男人的内在有着火山般的愤怒,这种自恋性暴怒无边无际,只要别人稍不合他意就恨得咬牙切齿,恨不得毁了对方。
这么强的攻击性,一定不能让它显现出来,所以要拼命地压抑,最后反向形成一个表面温和宽容、对什么都不在乎的人。
然而女人却把男人的不成熟承接了过来,去扮演它,导致脾气越来越大,为一点儿小事争吵计较。
当女人从这个套路中觉醒,重新选择一个真爱自己,又能够捍卫界限的男人,原来的悍妇会秒变得柔情似水。
剧情里没有真实的爱与恨,所以,我们无须纠结于过去剧本里的爱恨纠葛:没有什么需要被证明,也没有什么需要去原谅。
5、走出剧情,才能获得自由
佛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心理学说,放下头脑中的剧本,试着去看见真实的自己、真实的对方。当我们彼此看见的一刹那,爱就发生了。
当我们陷入套路中时,可以问自己:我为何会陷入这个剧情?
为何总是扮演对方剧本中的角色?
如果一个人会陷入别人的剧情,一定是因为他内心也有一个类似的剧本。
那么,怎么才能解套呢?
解套确实很不容易,因为童年潜意识中的剧情套路不仅是心理层面的,甚至是生理层面的。
剧情一旦形成脑神经回路,全身的经络记忆,就已经显化成客观物质世界,改变起来着实不易。
就像河道已经被水流冲击形成,新汇入的水都会按照原有河道流动。
水是我们的情绪感知,河道则是惯性剧情。
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好比地壳运动瞬间改变了河道。
解套是一个身心共同淬炼、涅槃重生的过程。
大部分人做不到一念成佛,只能靠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觉知来让河流改道,每次觉知就好比铲一铲子土,日积月累,庞大的河道终究会被改变。
在解套的过程中,有一点尤其需要注意:当你发现自己又要重蹈覆辙的时候,不要指责自己,埋怨自己“怎么这么蠢,又跳坑了”,而应该表扬和鼓励自己:“好棒啊,我终于觉察到这个坑了,这就是一次跨越性的成长,非常棒的觉知”。
哪怕你已经跳进坑里,也要允许自己在坑里,同时觉察为何会跳进去,觉察跳进去的感受,觉察鼻青脸肿的感觉。
这些觉知会慢慢培养出观察者的距离感。
也就是说,最初你扮演这个剧情角色时是百分之百投入的,你跟角色完全一体,而觉知会让你慢慢后退,百分之九十、百分之八十……
你会知道:这些角色确实在我身上存在,但那不是我。
我可以更自由地选择,我的存在要比所有剧情宽广得多,人格也越来越宽广。就这样一步一步,慢慢地跳出来。
6、允许他人,你的自由将成为灯塔
可能有人会问:我跳出来了,对方没跳出来怎么办?
比如,我的父母还是一见我就各种付出,炫耀道德资本;我的丈夫还是很懦弱,不敢去争取利益,怎么办?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的重要而艰难的功课是——允许。
活在真相中,承认真相,允许每个人如他所是。
允许父母没有自我,整天活在付出感中;
允许丈夫看上去懦弱,不能捍卫自己的利益;
允许别人恶意地定义自己。
这些其实都只是他们自己的剧情而已,可能我们看着会觉得他们很苦,那就允许他们受苦,受苦也是他们的权利。
这就是界限,界限即自由。
当我们能够尊重每个人的界限时,就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如果我们真的想帮助对方,方法一定不是进入对方的剧情去扮演角色,或者硬把他拽出来。我们能做的最好的帮助就是尊重他,如他所是,活好自己。
或许,当我们活好了自己,从套路中解脱出来,就等于给对方做了一个好的示范,让他看到自己也有跳出剧情的可能。
先让自己获得自由,先为自己创造丰盛的人生体验,这是我们能为亲人朋友做的最好的事情。
只有率先撕碎剧本的人,才能清醒地活在人生的真相里,获得真正的爱与自由。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