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来就有“医不自治”的说法。说的是医生最好不要给自己或自己的家人治病,因为疾病发生在自己或家人身上时,在诊治的过程中容易掺杂不必要的忧虑和忧患意识,影响客观的分析和诊断,从而导致误诊误治。
以下就有两个典型的案例,这都是“老司机”的医生亲身经历的事情…
1
一天,天气潮湿闷热,上午10多的时候这位急诊医生接到中心调派任务:一位60多岁男性,头晕。到现场后,一进患者的房间,只能用“闷热”两个字来形容,患者的妻子嘴里还一直嘀咕着:“肯定是中暑了,肯定是中暑了…”
根据患者当时的症状医生的初步判断也是中暑。患者家里有空调但是并没有开,说实话那会他心里想的就是:买空调是干嘛的啊,这么热的天还不舍得那几度电钱。后来他们医院并给予治疗后症状得以缓解。
然后他又出了两次车祸的现场,说实话天真的热,他的衣服都湿透了,室外的热浪让他不敢大口地喘气。中午刚吃完饭就又接着出急救任务了,一趟又一趟,坐在车上的他感觉烦躁、口渴、全身不舒服。在下午4点的时候他开始肚子疼,疼痛呈阵发性绞痛,然后他开始拉肚子,稀水便,到晚饭前他腹泻了3次。
开始的时候他并没有在意,以为是中午吃的外卖不干净,于是晚饭的时候他吃了点面条,那会他就是觉得头昏昏沉沉的,但是因为在班上就没太当回事,继续忙着救治患者了。
一直忙到了第二天早上,他的早点吃的是包子,感觉自己没什么胃口,这期间他一直腹泻,大概有10多次,终于下班回家了。
到家后他再次腹泻,半小时一次,肚子一疼然后就感觉着有液体从结肠一下子冲到了直肠到达肛门,然后他就速度冲向厕所,还好是在家,一上午他又腹泻了10余次,大便全是水样。然后开始出现了恶心,呕吐2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
这个时候他仍然以为是昨天吃的东西不干净,拿起手机给昨天一起上班的护士和司机打电话,因为他们吃的东西都是一样的,他想问问他们有没有出现这种情况,但是他们都没有出现任何的不适。
食物中*?他觉得可以否定这个诊断了,然后他脑海里瞬间浮现出这个疾病:中暑。不会是中暑了吧。
拿出体温表,体温37.5℃,略高于正常体温;多次的腹泻、恶心呕吐;头晕、头痛;肌肉酸软、四肢乏力;口渴、出汗…
这些症状他全有,这不正是中暑的早期症状吗?这个时候他意识到了,原来自己不是简单的拉肚子,是中暑了。身为医生的他竟然给自己误诊了...
但是为什么他中暑了,和他一个班的女护士却没事呢?他自己问着自己,然后努力地去回想中暑的原因,其中有一点: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确实,他最近睡眠不够、休息得不好。
他给自己的诊断:中暑!
于是他开始了“自救”!喝水、止泻、降温、补充。经过这样的处理,他感觉不适的症状明显在减轻,后来他又腹泻了2次,但是间隔时间很长,同时因为大量喝水他去小便了3次,尿的颜色从深*色变成了淡*色。身上也有了力气了,这个时候他知道他的“自救”方法起效了。
潮湿闷热的天气很容易导致中暑,中暑引起的热射病死亡率是极高的。最后再次他提醒大家:不要觉得中暑离我们很远,他的这次经历就是一个例子。不要以为中暑没什么严重的后果,每年因为中暑引起热射病导致死亡的病例真的很多。很好地预防中暑和早期对中暑的处理相当关键。
2
还医院神经内科的张主任,在当地小有名气。作为医生,五年前他就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得了抑郁症,深知这种疾病的危害性,他试着给自己开了几样抗抑郁的药。
他的观点是:神经内科和精神科属于“近亲”医学,他完全可以胜任做自己的大夫。
吃了一段时间药后,他的情况果真大有好转。此时,他偶遇一精神科大夫,向他简单咨询了用药问题,结果,该大夫开出的几味药和他如今吃的药非常接近,这让张主任非常得意。“看来,我还算一个称职的精神科大夫。”他想。
但这个精神科大夫多强调了一句:注意复查,以便及时调整药量。在张主任看来,这句话是医生惯用的套话,不足为虑。
吃抗抑郁药将近一年时,张主任的脾气变得很反常。他原本是个内向的人,但那段时间他的话变得特别多,逢人就滔滔不绝。脾气也越来越大,去饭店吃饭,只要和服务员几句话不合,他拎起板凳就乱砸一气。砸了东西要赔,那段时间,光赔给人家的钱就有六位数之多。
亲人的抱怨、同事私下的议论让一向心高气傲的张主任难以接受,一段时间后,他的抑郁情绪越来越严重,他不得不加大抗抑郁药物的药量,但吃抗抑郁药物多了,他又变得很躁狂,这让他苦恼不已,日常工作渐渐也无法适应了。
后来张主任的孩子给他找了个心理医生看看。孩子痛苦地说“我爸爸很可能要自杀。”
原来,张主任越来越无法忍受自己时而抑郁、时而躁狂的性格,他逐渐萌生出轻生的念头。三天前,他悄无声息地离家出走,没有给亲人留下只言片语。家人发现后,打他电话也始终关机,把整个县城找了个底朝天,也没有得到张主任的任何消息。
终于,三天后他的孩子跟他取得了联系,其确认,发现他在郑州的一家宾馆里,但张主任此时的心理状况非常糟糕,他反复给孩子强调“再也不愿回去了”、“不想活了”之类的话。
后来张主任同意看心理科医生。与医生见面后,张主任顺从地跟医生一起上车,路上,他简短地问了医生一些关于要见的心理医生的情况,他轻描淡写地说:“我得抑郁症5年了,今天是第一次正式看大夫。”“5年来,我都是自己给自己开药,跟你也算半个同行了。”
医生说“你既然来找我了,先按我的路子来,听听我给你诊断得对不对。”
经过细致的问诊和简单测试,医生说:“你得的不是抑郁症,而是双向情感障碍。”
这是个相对生僻的名词。
见他一脸疑惑,医生解释说,这两种疾病都属于情感障碍的范畴。最常听说的“抑郁症”是一种单向抑郁情绪,在整个病程中,患者只会出现抑郁的情绪;“双向情感障碍”是以躁狂和抑郁情绪反复发作、交替发作为特征的心理疾病。患者时而抑郁悲观,时而异常兴奋,情绪很不稳定。
医生说“这就是为什么你吃这么久抗抑郁药都无效的根本原因。如果你得的是单纯的抑郁症,吃药确实能缓解病情。但你得的是双向情感障碍,两种情绪就像跷跷板一样反复交替出现,稳定你的情绪是关键。所以,最基础的治疗方法应该是使用情感稳定剂,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性地使用抗抑郁的药物。”
“值得提醒的是,治疗该病时,控制药量很关键,因为抗抑郁药物一旦用多,患者容易出现躁狂情绪。即使作为一个专业的心理科大夫,在把握这个度时都要谨小慎微,更何况你这个神经内科大夫了,怎么能自己给自己开药?”医生的话说得很实在。
张主任叹了一口气说:“你说得对。‘隔行如隔山’这句话确实有它的道理,我确实只知道心理科这个领域的大致内容,但对细节问题确实把握得不好,这是个教训。”
住院两个月后,张主任的情绪渐渐稳定,顺利出院。他说,以后再也不敢乱给自己开药吃了。
医生尚且如此,那些常在药店自己买药、自己搭配吃的普通人更要引以为戒。
(来源:医路向前巍子大河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