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心理医学总论
心理医生在欧美是一种备受人们重视的职业,许多著名人物,乃至寻常人物一生都有其固定的心理咨询师。由此可见,任何人的心理都可能出现不健康的倾向,而且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会直接影响人们对周围事物的正确判断,甚至导致决策失误,直接影响到事业的成功。在我们所面对的这个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人的心理时刻都在受到不可避免的震荡,所以,如何加强自己对外部事件的承受能力,保持健康的心理,处理好决定事业成败的人际关系尤其显得重要。
第一节异常心理的概念与判别标准
一、有关概念的区别
首先,我们需要共同讨论与异常心理有关的一些概念的区别和可能产生的岐义。如:何种心理才能算作“异常心理”?我们常说的“身心疾病”与“心身疾病”是否指同一个概念?哪种行为又叫“越轨行为”?以及“不适应”究竞指什么?等等。
第七章心理医学总症1、异常心理
人的正常心理是指人的心理发展与社会生活发展相一致,是普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异常心理又称“变态心理”,是指偏离正常人心理活动的心理和行为。在谈到异常心理这个概念时,我们需要考虑一个问题:哪种心理才算作“异常心理”?可对以下例子进行思考:一位妇女,当她女儿死后,各种兴趣下降,情绪严重低落,入睡困难,并且没有胃口,甚至不想活了。她是否心理异常,或仅仅是一种正常的痛苦状态?一个男人害怕乘飞机旅行。他坚持让家人乘船或坐火车。我们能否称其为心理异常,或只是比平常人特别了一点?在非洲,一个十几岁的女孩为了制造出具有装饰的伤疤,而用刀把自己的手臂和脸划破。她是病理性的自残,还是履行传统文化中对女孩的要求?异常即不正常,亦可称之为失常。异常心理即是偏离了大多数人怕具有的正常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然而,这是一个相对性极强的概念。首先,因为人类的体征和行为如身高、体重、智力等都是呈常态分布的,即大多数人接近平均数,只有极少数人偏于两端。因此,高与矮、重与轻、智与愚等两端者,均可视为异常。但异常心理却不作此认同,如远离平均数的高智商,是一种优秀状态,心理学者不愿以“异常”来称呼,而称之为“超常”。如是,“异常”本身第七章心理医学总症便常有否定的意思。再则,人们所居的地域环境、社会环境不一样,所持有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有差异,因此对“异常行为”看法也就难免会有出入,甚至大相径庭。伦敦人烂牙、香港人烂脚可说是常事,但却不能把未溃烂的说成不正常。所以,从统计学业角度看异常是不含否定意义的,但从社会学角度看异常却可能含有否定的意义。于是,我们可把“异常”理解为偏离正常,但却很难对“异常心理”做同样的理解。
2、身心疾病和心身疾病
身心疾病与心身疾病这两个词乍看起来没有很大区别,其实,心身疾病并不等于身心疾病。身心疾病与心身疾病是两个不同的学科,对它的研究、处理应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身心疾病是因人的机体发生严重变化而引发了个体心理、行为上的变化,例如老年痴呆、经期精神紧张、更年期综合征等等。这些生理变化而导致的心理、行为的变化与当事人的社会认识无关,也与当事人对自我的认识无关,其心理、行为的变化不受自我意识的控制,心身疾病的发展过程正好与身心疾病相反,心身疾病是由于当事人对于发生在自己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中的各类事件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包括恶性事件的不良刺激等,而导致当事人对自我认识发生了改变,出现心理状态平衡。心理状态的不平衡最终影响其身体的生理变化,出现了心身转换,例如癔病、心因性阳痿、强迫行为等等。因此,心身疾病主要是一组由情绪因素所引起的以躯体症状为主要表现,受植物神经所支配的系统或器官的疾病。
第七章心理医学总症人们将身心疾病和心身疾病混为一谈,一是身心疾病也会出现精神问题;二是身心疾病的人无法摆脱自身生理上的痛苦,对自身的人格产生否定的认识,此时,病人的精神表现同心身疾病的精神表现似乎相同。另一方面心身疾病患者因社会和自我意识问题而导致心理状态不平衡的时候,也会有身心疾病患者病变时相似的生理痛苦,患者在这时候感到自己是真的“病”了。
3、越轨行为
这是一种不同于社会公认的行为标准的行为。一般情况下,这个词有否定的含义,相对于正常行为而言,它也可属于不正常,如违反常规、破坏纪律。行为心理学认为,人的正常或病态的行为,都可以通过学习而形成。学习是支配人的行为和影响心身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对行为学习的各个环节进行干预,就可以矫正越轨行为,进而治疗和预防一些疾病。
4、心理不适
这是由于环境的某种原因造成的人的心理压力,从而使人不能正常地顺应生活、工作和学习。在这里,“心理不适”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个体感到对生活、工作、学习难以应付,例如对工作、学习,感觉压力大,难以应付,或与家人朋友关系紧张,不能和睦相处等;第二,个体表现出一些违反社会标准的行为。这里要谈到一个社会标准的问题。社会标准是一个社会对己的态度、在群体中的表现、与他人交往、处理人际关系是否恰当,对社会事件和社会关系的看法及反应是否符合社会要求。有些行为做与不做了,
第七章心理医学总症是个体的自由。但如果社会标准对我们出特殊的要求,如果我们不能按照社会标准去做,也是不适应的一种表现。如,是否喝酒是个体的自由,但如果我们在驾车时喝酒,这就是违背社会标准的行为。也就是不适应行为,是会被社会处罚的。
二、常用的判别标准
在上述概念中,涉及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究竞如何判别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事实上,这很难有一个统一的和简单的标准。首先,异常心理与正常心理之间的差别常常是相对的,两者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在某些情况下两者可能有本质的区别;但在更多的情况又可能只有程度不同,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其次,异常心理的表现常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诸如生物因素、心理状态、社会环境等,所取的角度不一样,标准也就不一致了。常用的判别标准主要有如下几种
1、经验标准
经验标准是指被咨询者凭借自己的临床经验和人们对心理障碍的日常经验或来询者的主诉去判断他的心理活动的正常与否。虽然此种方法的主观性很大,在很大程度上受医务人员和研究者体验和经验的影响,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但是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以及临床实践,还是能够形成大致相似的判断标准,并能反映心理异常与否及其程度的实际情况。当然,有时候也难免对某些异常心理的判断出现意见分歧。
不能否认病人或心理障碍者本人的主观经验,也常常是极有参考价值的标准。
第七章心理医学总症当他们感到忧郁、不愉快,或不能控制自己的某种情绪或行为时,能主动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或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能明了自己确实存在问题,便属于心理障碍者。其特点是有主观“自知之明”。但也有病人已失去正常生活的能力,却坚决否认自己“不正常”。这种主观经验恰恰说明其心理异常。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严重心理障碍亦即精神病人身上。
2、统计学标准
这一标准源于对人群的各种心理性进行的心理测量。一般来讲,心理测量结果通常是呈正态分布的,处于平均数正负两个准差区间的人数约占总人数的95%,我们将这部分人定义为正常,而把远离平均数的两端视为异常。因此,决定一个人的心理正常和异常,就以其心理特征偏离群体平均值的程度作依据。由于对心理特征进行了量化,比较客观也便于比较,所以统计学标准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是,偏离群体的平均值并不意味着是异常。其次,心理异常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多少量的积累才算异常?统计学标准只能显示其当前心理,不能显示其追踪结果,这为其不足之处。如IQ在以上属于非常聪明,但只能在当前被视为天才,视为超乎正常的智力,不能说是异常。如果追踪下去,一些人可能会降为正常智力。
3、社会适应标准
这也是一种极为普遍运用的标准。它是以社会准则标准衡量心理活动是否与社会的生存环境相适应,并从个体对社会、集体、人际关系、人和自我的态度中和习惯的行为方式中来观察正常与否。
第七章心理医学总症适应者为正常,不适应者为异常。在实践中这个标准是非常有效的。同样,很多专业人员因其相对有弹性而喜欢这个方法:因为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