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医院心理卫生科主治医师李燕所述,其观点值得重视,就跟“抑郁症”被滥诊断一样,双相障碍也存在这种倾向。
双相障碍,你看透了吗?
李燕
双相障碍(bipolardisorder,BD),如果换用它古老的、通俗的名字——躁郁症,也许更为人所熟知。虽说一百多年前双相障碍已被Kraepelin纳入精神疾病分类中,但最近十年它才成为业内热点话题。一方面,由于诊断标准不断更新,致使该病的患病率发生惊人的变化;另一方面,精神专科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处理缺乏系统性、规范性。
虽说诊断标准不断更新代表着人类对该疾病的认知更全面,但它不能代表所有精神专科医生都有一双“慧眼”。
患者,女,34岁,因“反复腹痛2月”就诊。2月前无明显诱因下晨起时出现突然腹痛,疼痛不剧烈,伴有恶心,持续数十分钟后好转。随后反复多次出现腹痛,疼痛位置不固定,医院就诊,行相关检查(胃镜、腹部CT、腹部B超、心电图、血常规、生化、风湿免疫检查、肿瘤系列等等)未见异常。后因一医生医院心理科,诊断“双相障碍”,予富马酸喹硫平片50mgqn、丙戊酸钠缓释片0.2gbid、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5mgqd治疗2周,未见明显好转,为求进一步诊治于我科就诊。
追问病史:2月前患者弟弟的婚姻出现红灯,患者为此担心、紧张,烦躁不安,跟娘家人打电话时容易激动、发脾气;经常和丈夫诉说有关娘家的事情(包括弟弟的婚姻),对于自己的爱好——搓麻将,也提不起劲来,伴夜眠差。
精神检查:意识清晰,定向完整,打扮入时,交谈合作,倾诉欲较强烈,存在疑病观念,情绪显焦虑,情感反应协调,未引出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自知力充分。心理评估:症状自评量表(SCL-90)检查示:躯体化、焦虑、恐怖分量表为重度,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强迫分量表为中度,抑郁、偏执、精神病性分量表为轻度。
对于这个患者诊断为“双相障碍”的原因何在?难道是因为“烦躁不安”“容易激动、发脾气”“倾诉欲较强烈”?其它更是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目前我们对该疾病有了新的全面认识——双相障碍会伴有焦虑或激越症状,但它不表示有这些症状就是“双相障碍”。
何谓双相障碍?它又称双相情感障碍,一般是指临床上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始终仅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者非常少见(约1%)。确切的说,那位诊断此患者为“双相障碍”的医生在学习“双相障碍”的进展时,别忘了“神经症”/“焦虑障碍”、“躯体症状障碍”的诊断及治疗。
作为精神专科医生能及时学习专业新进展是难能可贵的,但不要断章取义发生上述误诊。除了“断章取义”,还有另外一种误诊形式。
患者,女,21岁,因“反复心情差多年,加重2年”就诊。患者自诉自小因家人偏心、重男轻女,且自觉长得不好看,不开心,烦恼。在中学时期,曾和多个男生同时交往,交往期间时常吵架,甚至自残(割手腕,用患者自己的话说“吓吓他们”),且学会抽烟、酗酒。后因不开心、不想上学辍学在家。近2年家人把重心放在小侄子身上,对其不管不顾,感觉自己像是外人,多余的,心情变得更差,觉得活着没意思,有两次轻生被家人及时发现阻止。且家属反映患者近2年脾气越来越大,时常和家人争吵,甚至和小侄子发火,动手打小侄子,多次就诊曾诊断“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予帕罗西汀、文拉法辛、舍曲林、丙戊酸钠、喹硫平等药物治疗,疗效不佳,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心理科。
精神检查:意识清,定向准,接触合作,未引出明显幻觉、妄想,自诉不开心,但表现气愤,一直在指责家人,认为是家人的缘故致使自己生病,病史中存在消极观念及行为,自知力存。心理评估:症状自评量表(SCL-90)检查示: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抑郁分量表为重度,强迫分量表为中度,焦虑、恐怖、躯体化、精神病性分量表为轻度。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中癔症、心理变态、神经衰弱、偏执等4个量表分得分均明显偏离正常。
该患者起病较早,可以诉说到儿童期,逐渐起病,呈持续性。虽有心境的改变,但多由生活事件导致,甚至是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存在抽烟、酗酒、性行为等潜在的自我损伤的冲动性;反复发生自残行为、自杀行为;人际关系差等。这一系列的临床特征符合“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诊断,有别于“双相障碍”:双相障碍的症状有起病、发展、缓解及消失等变化过程;心境的改变多没有明显生活事件,改变程度大,容易察觉;冲动及冒险行为呈发作性;自杀企图与抑郁发作有关,自残少见。所以说不是有心境波动就是双相障碍。
虽说我们对双相障碍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但真的做到“看透”了吗?近十年来该病的患病率增高,那是不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原因是我们医生自己的误诊所造成的呢?以上两个病案是否值得作为精神专科医生的我们去深思呢?
包祖晓感谢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