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网上爆出了一个骇人听闻的“弑母”案件:
黑龙江14岁女生刘某某因为不想上学,与母亲发生争执后将其杀死,并用毛巾将血擦净,把遗体装入编织袋后放进冷库存放。并对外人谎称母亲和陌生人走了。直至3个多月后,父亲在冷库发现了尸体,真相才大白于天下。
刘某某对自己的杀人事实供认不讳,目前已被刑拘。
然而,随后同村村民曝光的细节更是耸人听闻。据说刘某某捅了母亲后,还坐在一旁玩手机打游戏。村民说:“杀了她妈她还坐那玩游戏呢,她妈还活着那时候,得有十来分钟,当时杀完没死,她妈说的,你也别报警你也别说啥,别救我了我不活了,你让我死了吧。”
学校称,刘某某的母亲“失踪”后,刘某某再也没来学校上过课。
这里有几个细节值得注意:
1.女孩捅了母亲后,母亲还没有死,她竟未选择报警或呼救,而是在一旁若无其事地玩游戏,居然对鲜血淋漓的场面和母亲痛苦不堪的情景视若无睹。
2.母亲死后,女孩冷静地用毛巾擦净血迹,并用编织袋装好尸体放进冷库,没有丝毫惊慌失措。
3.女孩告诉他人母亲和一个陌生异性离家出走,家人竟然没有找寻,村民也基本相信。女孩一家平时和其他人甚少来往,家人之间身处异地,感情淡漠。
4.女孩不愿意上学,谎称母亲失踪后再也没有去过学校,学校似乎也没有采取过有效措施。至少反映出其厌学,和老师同学的关系也极其疏远。
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女孩的家庭关系并不融洽,家人成员之间极为疏远和淡漠,而女孩极端自私麻木,缺乏与人交往的能力和共情能力。
也就是说,这个未成年杀人犯很可能是“反社会人格”,至少可以断定绝对不是“亲社会人格”。
在国外,激情犯罪人员如果能够被亲人和朋友证明是“亲社会人士”,法庭有可能会酌情从轻处理。而“反社会型人格”的罪犯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则是恶魔一般的存在。
除了极少数人天生就是恶魔以外,大部分反社会型人格都是后天形成,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的呢?
首先需要普及一个心理学专业术语:社会性参照。
这是百度百科上的解释,太专业看不懂,是不是?
这是一个专业名词解释,看得人云里雾里。其实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小朋友在不懂事的年纪,他会根据他人的情绪信息进行分辨,从而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我记得佐佐木正美医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