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擦白癜风有效吗 http://m.39.net/pf/a_4673229.html育儿团有偿征稿,详情请在后台回复“投稿”
文|小花妈妈
本文由|父母堂(askjane)
授权发布
近日我看到一则视频——烟台的一位爸爸质问女儿为啥学习不好,女儿大声哭诉:“我没有一个好爸爸。”
女儿的灵*回答获无数网友点赞,她有理有据地给爸爸列出了三宗罪:
“我就是比xxx落后很多,我明明在他心中就是排在最后一名。”
“他觉得别的小朋友好,去当别的小朋友的爸爸。”
“别的小朋友是要家长的努力和陪伴才能那么好,不像爸爸三心二意的。”
网友说她讲出了很多人小时候不敢说出的话:小朋友需要家长的努力和陪伴。
每一句“比较”,都是对孩子的伤害。1孩子不是攀比的工具
《中国青年报》曾采访过名家长,调查结果显示,过半的受访家长都会羡慕别人家的孩子优秀,68.8%的受访家长表示对孩子有很高期待,83.4%的受访家长有拿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的行为。
最近接小花放学,在校门口我也常听到家长们带着娃三五成群地讨论孩子近期情况:
“xxx寒假里学的小提琴现在都能拉曲了,让你学个钢琴怎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你看人家xxx小测得了98分,你怎么才90分?”
“今天老师跟我告状说中午你没好好吃饭,能不能和xxx学学?”
生活中,爱拿身边认识的其他孩子跟自家娃比较,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知道这种拿孩子攀比的行为不好,但往往都忍不住。
虽然我也不喜欢拿孩子去攀比,孩子累自己也累,但当妈后总是不自觉地就拿小花和同龄的孩子比,比得过的就美滋滋,比不过的就心里焦虑甚至生气。
在家长圈里,孩子是比车房更好的炫耀工具。▼
用孩子去攀比,往往会有两种结果:
第一种,娃比过了别人,家长表面上“没有没有,还得继续努力”,实际上心里乐开了花;
第二种,娃没比过别人,家长表面上“你家的娃可真好,我家还得向你们学习”,实际上就已经在盘算,要给娃报什么班,如何鸡娃才能赶超……
家长们对于孩子的优秀,心里一定是与有荣焉的,但没法接受孩子的平庸。
很多家长常在心中悄悄把自己孩子跟别人比较,这样的横向比较往往不由自主地进行的,拿班里表现优异的孩子去跟自己孩子比,拿别人的长处来看自己孩子的短处。
这样的比较成为了焦虑的源头,比较的背后是对孩子的不接受,同时也给自己添堵。2有比较就有伤害
《少年说》里有一个女孩向妈妈的喊话,让人看到了自己的童年——弱小的孩子求妈妈不要拿其他小孩和自己比,想让大人看到自己的努力,而不是只看到差距:
女儿:“妈妈,孩子不是只有别人家的好!你家的孩子也很努力,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看不到?”
妈妈:“我有看到你的闪光点,但是我总打击你,是因为我觉得我不打击你,你就会有点飘。”
女儿:“我说过我的性格不适合激将法,你们却总是打击我,我就会觉得自己很差。”
妈妈:“你这么差,学霸怎么会和你做朋友?”
她的妈妈常拿女儿和“全班第一,全年级第一,全校第一,全联盟第一”的学霸闺蜜做对比,并拿“你看你成绩这么差,为什么她还会和你做朋友”类似的话语来打击她。
这个爸妈嘴里的“别人家孩子”哪哪都好,十项全能,处处都能让人满意。这位妈妈说自己拿女儿和学霸比是客观的,想让女儿学习人家……最后,女孩被妈妈说得泪崩,哭着跑下了台。
我们能发现,大多数家长用别人家孩子和自家娃作比较,“比”上了一条背道而驰的路——别人家的孩子没能起到模范作用。
这种表面的激励,实则是对孩子进行了内心的打击,在自家孩子心中留下的只有极度自卑:不管我怎么努力,父母看到的永远是我的不足之处,无论再怎么变优秀,还是比不上人家。
知乎上有个话题“发生在精神病院的真实事件”,其中一位网友邓学长的故事让人印象非常深刻:她的妈妈将她一步步逼成抑郁症,最终逼进了精神病院。
妈妈虚荣心很强,身边同龄的孩子都比她成绩好,妈妈一心要她在学习上比过他们。一旦有任何一方面比不过,妈妈就狠狠地打骂:
“为什么别人可以你就不行?”
从小到大,妈妈对她和其他人的攀比不仅限于成绩,就连生活、工作、情感甚至任何一件小事,妈妈都会拿出来找个人比。
在妈妈永无休止的攀比下,她得了严重的抑郁症,妈妈的第一反应不是关心,而是指责:
“你怎么这么玻璃心,别人都没事,就你得了抑郁症。”
她准备悄悄把自己送入精神病院治疗,逃离妈妈,可还是被发现了,医院对她疯狂质问,导致了本身就脆弱的她病情进一步恶化,患上了狂躁症。
严重到只要她听到“妈妈”一词,就会发病。
即使后来经过治疗病情稳定后,她都无法正常面对妈妈,也对社交产生恐惧。这一道坎,她永远没有办法迈过去。
在别人家的孩子阴影下长大的孩子,真的很可怜。3
教育拼的是家长的心态
运用“优势累积教育”
看到这里一定会有家长疑问:道理我都懂,可总忍不住拿孩子和别人家的比,怎么调整这种心态?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中*的父母》中,有这样一句话:
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他们希望得到大人的肯定,孩子对自己的认识也往往来源于成人的评价。
不使用自家孩子跟别人家孩子比的横向比较,而是应该用“孩子的现在和过去比”的纵向对比。
复旦教授沈奕斐曾提出一个“优势累积教育法”,就是运用了孩子的纵向对比:
·对孩子正确的可复制的行为进行肯定,用正面标签让TA体验成就感,激发TA天赋。
·减少焦虑和烦恼,紧盯孩子的问题不放,绝大多数情况下没有意义。
·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要聚焦在问题,聚焦在过程、进步和目标上。
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普遍更
有一位妈妈分享了女儿高一某次月考的成绩——化学49分,全班54人,排倒数第四。
其中妈妈对女儿的乐观态度就是一种“优势积累”:
“恭喜你!你们班下个月的进步之星是你的啦!”
后来,第二天放学后,孩子对妈妈说,其他同学好惨,那些考了六七十分的,回家都被训了。
当我们觉得孩子跟别人的差距怎么那么大,回家必须训TA时,更应该
不与他人进行比较,只是跟自己进行比较。
我们要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性,不要刻意去追求某个极度卓越人生的模板,而是去努力帮助孩子找到专属TA的优势开关,我们会发现,那个自家的孩子也很优秀。来源:父母堂(askjane)融合中西,聚集海内外精英家长,开拓国际化教育视野。原文标题《总忍不住拿孩子和别人家的比,怎么调整这种心态?》转载已获授权。编辑:可可
育儿团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