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躁症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伟大的佛菩萨为什么也有生老病死丨索达吉堪
TUhjnbcbe - 2021/7/4 22:23:00

若有错漏,敬请留言指出~

鞠躬感谢!

后台回复:宝性论

或点击“阅读原文”获取

往期讲记内容

宝性论

索达吉堪布传讲

(上师念传承)

下面接着讲《宝性论》的“如来藏”品。

“如来藏”品讲到十种意义,现在正在讲“真实无变”,即如来藏恒常无有变化。此处又分为三个层次:一为不清净地的凡夫地之如来藏;二为清净又不清净的菩萨地之如来藏;三为极为清净的佛位之如来藏。

今天我们正在讲菩萨阶段的如来藏,此如来藏每个人都具足,但大多数人不明其理,着实非常可惜。这次通过学习《宝性论》,大家都应生起理性的定解。有些人可能随法行的信心生起来了,这一点很重要。我自己也觉得这次讲《宝性论》,对你们多数人而言是大有裨益的,因为在理论方面,确实有很多人不太明白怎么具足如来藏,觉得这只是佛教所说的一种道理,未必是真理。但通过这次共同学习,许多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人,也觉得如来藏的道理特别深奥,就算用自己的智慧,最后也不一定能跟得上,所以,对每个人而言,这样的学习方式都是弥足珍贵的,或许,这就是我们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一个收获。

如果没有理性地学习,可能到一定的时候,信心会随不同的时段和因缘发生变化;如果有了理性的智慧,信心就不会轻易被他人所转,自己会有非常稳固的见解。这对我们佛教徒而言,的确意义非凡。

在求法的过程当中,大家应该带着不惜一切的精神认真求学。我最近一直在看一些高僧大德的传记,古代有很多高僧大德,不管是在藏地,还是在印度,他们的求学过程都十分艰难,但他们却道心坚稳,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比较而言,在座的各位,得法太容易了,因此,可能不太珍惜。且不说能够拥有前辈大德那样对法的希求心,像他们那样行持求法过程中的苦行,即使是在二三十年前,我们在喇荣求学的时候,吃的、穿的、住的都非常简陋,可能我们在座的有些人根本受不了,但那个时候因为生活贫穷,大家对自己所得的法反而觉得无比珍贵。

有时,如果是特别容易得到的东西,人们反而不愿珍惜。而历经一番苦行,过程非常努力艰辛,最终得到的成果,自己才会倍加认真地对待。我们在座的各位得法都非常不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善知识难遇”这样的道理大家应非常清楚。

我们今天继续讲“如来藏”的道理。因为菩萨超越了生死轮回,所以,虽然他们在轮回当中示现生、老、病、死,但实际上菩萨在本体上并没有这样的痛苦和烦恼。

癸二(认清十地佛子功德)分五:一、发心功德;二、入胜行功德;三、得不退转功德;四、最后有功德;五、宣说成办二利之差别。

现在开始讲认清十地菩萨的功德,这里从五个方面阐述了从一地到十地菩萨有哪些功德。首先,贾曹杰和嘉哲贤潘塔意没有直接说功德,比如一地发心菩萨,二地到七地入胜行菩萨,每一个都是讲菩萨,没有讲功德。因为前面已经讲了一地到十地菩萨,所以这里首先是讲一地菩萨发心的功德,然后是二地到七地菩萨入胜行的功德,这样来理解。这里的“法性”,就是一地菩萨发起了胜义菩提心。那么,一地菩萨到底有什么功德?特点又是什么呢?下面都会讲。

子一、发心功德:

佛子证悟此,无变法性已,

见无明蔽众,生等诚稀有。

(这个“见”应该在后面,法本印成“见无明蔽众”,也就是“无明蔽众见,生等诚稀有”。意思是以无明白翳所蒙蔽慧眼的这些众生他们能见到,能见到什么呢?就是“生等”状况,“等”字包括了“老、死、病”。这个讲义和颂词要改几个字。)一地菩萨发心的功德是什么呢?一地菩萨完全见到了凡夫没有见到的(法本这里是“重新”,这个应该不叫重新吧,可能是“现量证悟”,意思是现量见到,新的见到、证悟,就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第一次“现量证悟”无有任何生老病死的、无为法的、清净的、本体是空性的法性如来藏。

凡夫地和资粮道、加行道虽然也现见如来藏,但不是现量见到,应该是以总相的方式见到的,到了一地时可以完全现见如来藏的本性,这时自己就解脱了,与前面讲的一样,生、老、病、死的痛苦已经完全没有了。

菩萨已经见到法性,获得证悟,没有生、老、病、死的痛苦。但在那些被无明白翳蒙蔽慧眼的众生们看来,这些菩萨们还是有“生”以及“等”字所包括的“老、病、死”等情形。菩萨自己没有生、老、死、病,但从众生的角度来说,众生见到菩萨还是有生、老、死、病。这实际上就是菩萨度化众生、成熟众生的一种方便方法,这是非常稀有的。

其实并不算稀有,因为菩萨在众生面前可以显现。但菩萨实际上已经远离了生、老、死、病,因为他已经证悟了空性,潜伏在轮回当中时,也会假装有生、老、死、病。如果没有这些,又如何能在轮回当中和大家“同甘共苦”呢?过于不合群,有点不自然,对吧?

世间也是这样的,比如说,有些领导去乡下,到一般的老百姓那里去,也需要跟老百姓合群。如果不合群,就显得不伦不类、格格不入。同样,证悟空性以后,为了度化众生,也会示现各种现象,就像《入行论》“智慧品”中所讲:“为度愚苦众,菩萨离贪惧,悲智住轮回,此即悟空果。”菩萨本来已经离开了贪惧,但为了度化众生,还需要依靠智慧和慈悲住在轮回当中。这一点凡夫是望尘莫及的,但菩萨可以做到。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证悟了空性的结果。否则,不要说一直住在轮回中,就是去非洲住两天,也有一定的困难(众笑,师笑),对吧?如果稍微有些空性的证悟,或有利他的慈悲心,则住在轮回中,无论什么样的恶劣环境,也应该不在话下。所以通过菩萨不同的行为,我们也应该能感受到他们的超凡境界。

上师如意宝以前在课堂上曾多次提到过:“我原来认为上师(托嘎如意宝)是二地菩萨。因为从戒律清净和眷属清净很多方面看,应该是二地菩萨。但后来上师示现圆寂时,才知道,哦!原来我认为上师是二地菩萨,这是对上师的一种错觉,上师其实是圆满正等觉佛陀。因为他示现涅槃的时候,具足了所有的圆满佛陀相。”

所以,有信心的弟子,会把自己的传承上师当成佛,即视师如佛;有些视师如菩萨;有些视师如阿罗汉,有些视师如“坏蛋”(众笑),这样也有吧。把上师和道友,个个都看成是“坏人”,不管怎样,你把上师看成什么样,自己也得到同样的悉地。

有些人想:“若上师不具足法相,我对他产生信心,也不一定对我有利。”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说法也是合理的。因此,在经典和论典中都讲了善知识的法相。但还有另一种可能,如果自己信心具足,即使上师不具足太多功德,也能得到加持。就像前行中老妇女和狗牙的公案。其实,狗牙能具足功德有一定的困难,但《前行》中说:因为老妇女的信心,让佛陀的加持全部积聚在狗牙上,然后出现发光等瑞相,最后依靠这种缘起力,她获得了成就。

所以有些佛教教义,还是需要智慧来辨别,不能一概而论,否则,便可能会缺少灵活性,也没有解释的空间和余地。

这里讲到:菩萨虽没有生、老、死、病,但众生却看到菩萨的生、老、死、病,这确实有些奇怪、稀有。其实这也是正常的。菩萨具足那么多的功德,在众生面前如此显现,也是非常合理的。

接下来讲:

获得圣行境,示于凡行境,

故成众生亲,方便大悲尊。

我们平时认为,超离凡夫状态,得到圣者的境界的超凡入圣者,才叫“圣者”。但有时,远离了凡夫愚昧,获得了声闻缘觉果位,也叫“圣者”;有时,离开了二乘境界,获得了菩萨果位,也叫“圣者”。但这里指远离了罪业(不善道),故而也叫作“圣者”。

这种圣者得到什么境界呢?他现量见到一切万法的法性。同时,也从轮回的生、老、死、病之中获得了解脱。这就是所谓的菩萨,如刚才讲的“一地菩萨”。虽然菩萨已经获得了解脱,但却“混迹”于没有获得生死解脱的凡夫群体之中,并示现各种各样的生、老、死、病,甚至有时产生烦恼、痛苦——通过这种方式来度化众生,和众生完全融合在一起,可以说是“同流合污”吧(众笑)。这个词好像有点......菩萨显现上“同流合污”(众笑)。对吧?(上师喝水)对吧?

今天还不错,没有看到有人睡觉。昨天一位法师开交流会,看到有些女众睡着了很不高兴,连说了两次:“哎,你们都睡觉啊(众笑,师笑)?”男众还好,女众那边不知道是哪位?也许不习惯或是别的原因?但今天没看到睡觉的人,也许睡觉的人都坐在后面(众笑)。

以前我上课的时候,看到有人睡觉,经常旁边有什么东西就直接扔过去(众笑)。现在好像没有人睡觉,因为讲完课后要讲考,哪睡得着啊(师笑,众笑)?睡不着是吧?啊?睡不着。

继续讲成熟众生。

虽然菩萨已经获得解脱,但是在众生面前仍旧示现生老死病,这样慢慢地与众生打成一片,最后完全变成他们的至亲。比如猎人、妓女等任何众生,菩萨的化现完全和他们相处在一起,关系非常亲密,变成特别殊胜的密友,再以各种方便方法,比如四摄法——爱语、布施、同行、利他,摄受、利益他们。为什么要用各种方便方法呢?因为菩萨具有最殊胜的大悲心。如果没有大悲心,菩萨根本不会和业力深重的凡夫处在一起,更不用说交往乃至成为密友。但正是因为菩萨具有特别强大的悲心,并以智慧观察到度化众生的唯一方法,就是和光同尘,融入众生,与各类众生和谐相处。

因此,佛经里也提到菩萨以人的形象度人道众生,以动物的形象度化旁生道众生,包括地狱道、饿*道、阿修罗道,菩萨也无处不在。菩萨为什么能如此行持呢?因为菩萨的悲心很强烈,并已证悟了法性。

其实,菩萨是很快乐的,而我们凡夫人则与之不同。我们到一个地方去发心,常因自相的烦恼而痛苦,甚至会到难以承受的地步,心都要“爆炸”了。不但自己很痛苦,对别人也看不惯。但菩萨并非如此。菩萨完全证悟了空性,也许显现上有点痛苦、伤心,但实际上,菩萨早已摆脱这些。菩萨在众生界中,其悲心强烈的程度远超于自身的痛苦,所以他能够利益众生。

《大宝积经》中有许多这方面的内容。当时,佛陀对目犍连说:“我可以为众生做各种事情,甚至除粪便、割草、锄土等非常卑贱的事情。但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并没有好与坏的分别。”其实,我们做“菩萨”的时候,可能装聋作哑,显现上简单、愚笨一点,能更好地利益众生。所以对我们来说,只要能利益众生,不在意别人对自己的各种评价,也许是更好的一种方法。

我们现在很多人提倡“个人主义”,个人主义者十分执著自己,因为对自己过于执著的缘故,许多烦恼纠结在身心上,根本无法转为道用,非常苦恼。有些人因为苦不堪言,感觉无法继续生活下去,有些人甚至选择走上绝路,导致很多悲剧发生。

佛陀在《大宝积经》中讲述因地行菩萨道时:“我不忆尔时所好作务随去。不好作务而不随去……无有为事而不究竟。无有作善而善不终讫。”

意思是:我不会只做所谓好的事情,不好的事情就不做。只要对众生有利,无论好坏,菩萨都会去实行。并且,所做之事不会有丝毫的不究竟,所做善事从来都是善始善终。不像有的人行持善法往往有头无尾,菩萨无论做什么事,无有不究竟的。

对我们而言,发心一段时间后,难免会遇到各种状况,此时往往会有发心不究竟的情况发生。作为菩萨,首要的选择就是利益众生,所以最终也不会发生完不成、不究竟的情况。

《大宝积经》这个教证也讲了很多这方面的道理。作为菩萨,尤其是佛陀在因地的时候,根本不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轻毁也好,赞叹也罢,最重要的就是能否利益众生。只要能够利益众生,就不作他想。然而,凡夫人有时候太敏感,太在意自己,导致生活中各种烦恼和痛苦纷至沓来,苦不堪言。所以,我们应该时常观察、思维,为什么菩萨虽然身处凡夫界中,看似与众生一模一样,却可以行持度化众生的事业,而我们不行。

当然,我们也不一定能看得出来哪些是菩萨,因为菩萨都装得特别像(众笑)。即便是坏人和好人,我们也经常分不清,到最后才恍然大悟:“噢,原来他才是坏人。”对于示现凡夫的菩萨,也许当我们前往清净刹土的时候,比如清净邬金刹土或者极乐世界,才知道:“哇,原来他是大菩萨!在人间的时候,他装得可怜兮兮的,原来竟是阿弥陀佛、莲花生大士派来的(众笑),早知道我就对他恭敬一点,好一点。”

我们现在很多人,经常对稍微有地位的人,比如所谓的领导、上师,特别恭敬:“哇,您是真正的怙主!”对他的所作所为都特别恭敬、随顺。而对一般人,就好像对方不是人一样。这样非常不好。

我看到有些发心人员的服务就有明显的差别。比如看到领导来了,脸色马上就变了,和颜悦色、恭敬有加:“啊,您来了(众笑)!”对待下属,则趾高气扬、满脸不屑:“哎,你怎么这样呢?”(上师惟妙惟肖地模仿,众笑)。世间人对上者和下者态度有天壤之别,而菩萨对任何众生都一视同仁,无论你是转轮王还是乞丐,都用一种脸色平等对待。

我自己在打电话时也有所感受,比如刚开始时不知道对方是谁就直接问:“喂,你是谁?”后来发现是某个重要领导的时候,就想转化语气,但又不好意思马上转,还是继续“嗯嗯”的应对(师笑,众笑)。

因为我本来无论是对陌生的人还是熟悉的人,在刚接电话的时候语气都一样,但可能会在发现对方是自己有所求的人的时候,语气会自然而然有所改变,但是又不好意思这么明显地转化,就只能装着有点累,然后慢慢慢慢地转(众笑)。

有些人就不太会转,不论是在电话里还是当面,都太明显了。我以前给有些道友打电话的时候,对方刚接电话时语气很不好:“喂,你谁啊,你是谁啊?”后来发现是我:“啊,原来是上师啊(上师模仿,众笑)!”这样前倨后恭,显得非常势利。

当然,要做到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比较难,我自己也没做好表率。但到底谁是菩萨、谁是凡夫很难说,也许你认为应该恭敬的领导未必值得恭敬,你所轻视的下属反而应予敬重。唯有平等相待,才是对我们的修行最为有利的,正如寂天菩萨所说:“修法所依缘,有情等诸佛,敬佛不敬众,岂有此道理?”

下面讲入胜行菩萨的功德:

子二、入胜行功德:

彼离诸世间,世间中不动,

利世于世间,不染世垢行。

如莲生水中,不为水所染,

此虽生世间,不染世间法。

住一地、二地至七地间的菩萨证悟了人无我和法无我,远远超越世间所有的行为。一地尚且如此,二地以上就更无须说。但是这样的菩萨却能住于世间而不动摇,其悲心非常强烈。前面是“智不住三有”,后面是“悲不滞涅槃”。菩萨不会像声闻阿罗汉一样独享寂灭不管众生。菩萨住于轮回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益世间可怜众生,以示现生老死病种种形象度化他们,同时在此过程中亦不会被世间所染污。

像我们学校这边发心做慈善的老师,有些人已经发心十多年了,一直坚持给贫困学生讲课。按理讲,已经发心这么长的时间,不去利益这些孩子也是完全可以的,本来也不希求从他们那里学到什么,但是因为觉得这些世间的孩子特别可怜,所以一直坚持不懈地给他们传授知识。其实菩萨也如此。菩萨自身对轮回毫无眷恋、羡慕之心,对一切都完全了如指掌,但一看到愚昧众生有待度化时,就不忍离开世间。

有些老师跟我讲:“我本来想离开的,但一看到孩子又舍不得离开了,哪怕给他们提供一点点帮助,还是愿意继续努力。”其实这也是菩萨的行为,虽然不像二地至七地菩萨那么伟大,但也可以说是菩萨的行为。

菩萨因具智慧之故已能超离轮回,因悲心之故不舍世间,所以一直驻足世间,一直陪着我们这些可怜众生。但即使住于轮回,表面看起来“混迹”其中,与众生“同流合污”,实际上并没有受到世间八法、生老死病、烦恼痛苦的任何染污——真正的菩萨不会受到染污,而凡夫可能在世间待几天就因扛不住而下堕了。

一些刚出家就发大心、发大愿者说:“啊,我要去非洲!”有人昨天刚剃完头发,今天摸一下没有头发了就说:“啊!我现在去非洲应该没有问题。”但是我们并不放心,因为太冲动了。这种发心精神还是很好的,不管老菩萨还是新菩萨都值得赞叹,但是从世间常规来看,还是需要教育和磨练一段时间,不然,初心很容易改变。

凡夫在轮回中不被染污是有点困难,但长久住世的菩萨不会被世间染污,其高洁常以“如同世间的莲花”来比喻。因莲花生于水中的缘故,辞藻学中常称之为“水生”——即水里面产生的莲花(汉语别名为水华、水芙蓉、水芝)。而布匹、木头等其他任何事物,若放置水中一段时间就会染上水垢,或者变质、变色。但莲花尽其一生长于水中,非但不会被水的各种污垢染污,反而更显绚丽多姿、鲜艳灿烂。

所以,菩萨无论住于轮回何处,即使最具染污的地方(如同莲花住于水),其本质都不会被世间八法、生老病死、烦恼等所染污。《华严经》中也有很多比喻,其中一个教证是:“菩萨种种方便门,随顺世法度众生。譬如莲花不着水,如是在世令深信。”菩萨以种种方便随顺度化众生,就如同莲花不着水一样,菩萨在世令很多人产生信心。

有些菩萨离开的时候,人们才知道原来这位大菩萨度化了无量众生。在世时看似与凡夫无异。如同《大圆满心性休息广释》中所说:“若问上师之法相,为引世间与众同,超世间故与众殊,三门诸行较众胜。《华严经》中云:‘何为善知识?为引导一切有情,故见无有不同;超越世间故与众皆不共;所作所为具义故成办无量利益。’”菩萨与凡夫,既有共同,亦有不共之处。共同之处在于,菩萨也如众生一样示现生老病死、饮食起居、玩笑游戏等行为,很多举止与凡夫无异。但不同之处在于,菩萨的行为高尚、纯洁、利他、智慧等与世间人截然不同。

我们一些团队入世间弘法时,就能够非常明显地辨别区分开来。有些境界稍微低一些的“菩萨”或发心人员,到了社会上马上就被世间法所沾染而无力自拔。但有一部分人发心非常坚固,在俗世停留的时间越长,发心越勇猛,度化众生的能力越发增上。

当然,这是二地到七地菩萨的功德,凡夫无法相比。但正如《维摩诘经》所说:“菩萨如是!虽生不净佛土,为化众生故,不与愚闇而共合也,但灭众生烦恼闇耳!”意即,菩萨虽然生在不清净之地,但为了救度众生的缘故,不会闇合,不会产生烦恼,并不像凡夫众生,稍微遇到点违缘痛苦,就偃旗息鼓,退失勇气。从这一点也可以一辨高下。

法王如意宝曾在国外的一次演讲中提到,莲花生大师的神变之一——降魔金刚,由于因地时的愿力极其强大,因此在后来的转世中,弘法利生的事业非常圆满,有着不共的威力。

可见,弘法利生的事业是否顺利与自己往昔的愿力有着很大的关系。有些发心人员很想利益众生,但总是违缘重重,要么身体不好,要么心情不好,又或者与他人的关系不融洽等等,弘法利生的事业始终开展得不太理想;而有些人,正如法王教言中所说的那样,前世的愿力与今生的因缘和合,短短时间当中就能取得非常出色的成就。所以,每个人若想要弘法利生、做未来的菩萨,好好发愿是非常重要的,下面还会讲到发愿的重要性。

子三、不退转功德:

成办所为事,心恒如火燃,

恒常入定寂,静虑等至中。

第三个是讲不退转菩萨的功德。

前面讲了二地到七地菩萨的功德,此处讲八地,即不动地菩萨的功德。不动地的菩萨,利益众生的心非常坚固,恒时不变、无需勤作,如同“火燃”一般。

好比干燥的木材放在旺盛的火堆上,自然而然便能熊熊燃烧,无需任何勤作;但如果木柴是潮湿的,火力也微弱,就像有时候在室外烧柴,不论怎么吹火,火也很难烧起来(上师模仿生火吹风)。尤其是生火的时候,总想移动柴火使其更旺,但往往适得其反,火会很快熄灭;相反,如果将点燃的木柴自然放置,则会慢慢燃烧起来。如果木柴都是干的,火就会烧得非常猛烈,那时只需再稍微添加点木柴就可以了。

同样,到了八地的时候,利益众生的事业是任运自成的。不像凡夫人,利益众生非常辛苦,要频繁的电话联络,做各种协调工作,组建团队、培养法师、召集会议、制定有关未来弘法愿景和目标的发展规划、全面统筹弘法的方式方法等等。而八地菩萨则是一副悠闲自得,若无其事的样子(上师抱住双臂,模仿八地菩萨悠闲的姿态,众笑),一切事情自然成办。以前我也讲过,法王如意宝为了广弘佛法,一方面显现上舟车劳顿、马不停蹄;另一方面,他的事业任运自成,不像有些人那样需要辛苦地到处寻找弟子。法王每次灌顶或讲法时,十方弟子自然云集,门庭若市,前来听法者络绎不绝。可见,八地菩萨的弘法利生事业根本不像有些凡夫那样需要辛苦勤作。

学院曾安排我随同一个考察组去港台两地考察,只得勉强前往。当时并无演讲方面的安排,我只是陪同而已,甚觉轻松。但他们中很多人都觉得很辛苦,今天去这个寺院,明天去那个寺院;一会儿打电话,一会儿找人,被很多琐事牵绊着。

我当时心想,这样还是很累的,太辛苦了!有时可能也不必非要这般勤作吧。反正当时我自己基本上处于“关机”状态,按照他们的要求,不去找弟子,也不见弟子,只是好好地参观寺院,倒是我也没有什么弟子。总之一直跟着他们,随行在队伍后面。那六、七天里,饮食很丰盛,除了念念日常功课以外,没有其他的事。自己平时出去时都需要演讲,身心多少还是会有些压力的,但那次从头到尾都很放松,跟着他们走走停停,格外享受,我也观察到,可能有些人由于弘法利生的心比较迫切吧,确实很辛苦,到每个地方都非常忙碌、停不下来。在还没有得八地菩萨以前,利益众生确实还是很辛劳的,出去时就得接触各种各样的人,精勤地做各种各样的事。

八地菩萨则与此不同,他们无勤地、心恒长入于寂定中,也就是说,八地菩萨在无勤利益众生、自然而然成办众生事业的同时,又恒常入于等持中如如不动,这种境界绝非我们一般人所能企及。

八地菩萨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功德,既能在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中安住,又能无勤地、不断地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且利众之心恒时稳固、无有勤作,这一点令我们凡夫人羡慕不已。

虽然现阶段的我们离八地菩萨的境界还比较遥远,但若能保持自相续稳定的善心、不经常产生负面情绪,做到这些也是非常重要的。

不知道是业力现前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有些人的内心常无缘由地痛苦、浮躁,也许这也是一种时代病吧。现今很多人即使有心理疾病,也不一定寻求医疗救助,即便如此,中新网的报道中说,据美国最新统计数据表明,迄今为止,中国自闭症人群已超过一千万人,且病因尚不明确。自闭症患者有交流障碍,兴趣狭窄且行为刻板、重复,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除了自闭症,还有抑郁症。有些抑郁症患者会无缘无故地悲观、伤感,甚至深感绝望。还有些抑郁症表现为“狂躁症”,患者会暴躁易怒,无法自控。据现代医学分析,这或许与甲状腺功能异常有关。但有些“狂躁症”却不是简单地由生理因素导致,而是业力现前所致。

今早吃饭时,我与隔壁的喇嘛聊天,我们家乡有一家人,他们家的喇嘛对我恩德很大,以前在接受西方媒体采访时,我也多次提到过他。他家有个儿子就是这样,情绪会突然失控,平时对喇嘛很恭敬的,要是病一旦发作,对喇嘛也会拳脚相加。

后来喇嘛去请问活佛,看能否念经化解。活佛开玩笑似地说:“你们孩子可能是厉*的化身,无能为力了。”是否真是玩笑话,我们也无从得知。但那时确实看上去像着魔一般,突然痛苦万分,或觉得整个世界变得面目全非、令自己不堪忍受,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会引起他剧烈的情绪波动,总之这时他根本不管旁人感受,也不会害羞、执着或顾忌什么,而是极尽癫狂、一反常态。

其实,他儿子和我年纪相仿,今天早上我还问及那孩子的近况,得到的答复是:现在可能好一点了,但一辈子都在折磨家人,每次病情发作时,整个家里就愁云惨雾,但亲人也不能离弃他。也许大家觉得这个例子有点极端,但这种情况在世间并非个案。

所以,身处现今时代,除了八地菩萨可以恒常“如火燃”般从容、无勤地利益众生之外,其他人要应对世间人层出不穷的负面情绪和痛苦还是举步维艰,此时,各人的祈祷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有时候因为前世业力现前,即便是祈祷也难以扭转。虽然这些现象会被现代医学归咎于细胞分子或荷尔蒙等具相的生理改变,但从佛教角度分析,应该是前世业力习气使然,或*神、非人的作弄。

因此,作为修行人,能像八地菩萨那样无勤地利益众生固然很好,若没有这个能力,也应在一切时处控制情绪,尽力利益众生。就算不能利益太多的众生,也不能给大家带来痛苦。这是我们每个修行人都值得重视的事情。

这是讲八地菩萨的功德,下面讲十地以上菩萨的功德。

子四、最后有功德:

先前引业感,离诸分别故,

彼为成熟众,非为勤作行。

因为之前有一到九地的发愿之故,十地菩萨能无勤地利益众生,就像义成王子那样成为最后有者,即将获得佛果。获得十地菩萨的果位的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前世发愿——愿能拥有任运自成、利益众生的特殊能力;二是因其所知障基本断尽,故有远离一切分别的功德。因此,到达十地之后根本无需任何勤作,自然而然成熟利益无量众生的能力,这种能力非常令人向往。

佛经中形容:凡夫利益众生如同挖井,不劳作则不可见水。同样,如果没有勤奋努力,根本无法利益众生。现在人们即便要成办一点世间事,也要勤奋、努力地拼搏,大家不是常说“爱拼才会赢”吗。但菩萨在多生累劫中已经精进奋斗过了,到了十地已不再需要勤作,而是自然而然的利益众生,这就是十地菩萨的特点。

十地菩萨还有哪些度化众生的功德呢?

或说或色身,或行或威仪,

应机予调化,彼知如是性。

十地菩萨在身语意方面,有很多利益众生的方便。

一是“说”。如果菩萨观察到用语言可利益众生,则会宣讲大乘小乘、广法深法等各种法门。如果语言不能利益众生,则缄默不语。

二是“色身”。在显现身相方面,会随众生的身相而变化,在婆罗门、国王、凡夫、乞丐面前,显现相同的身相来利益他们。

三是“行”。在行为方面,应众生的需要,有六度、四摄、显宗、密宗等各种不同方式。

四是“威仪”。是指行住坐卧,其实,菩萨的一切威仪都是利益众生的方便。在《法王晋美彭措传》中,法王说道:“对上师的所作所为从未起过邪见,就算是开玩笑,我也觉得有深深地密意,视为善妙教言。”所以哪怕是上师的一个玩笑话,法王也会长时间思维,直到最后才恍悟明白其中的甚深意义。确实,菩萨能通过开玩笑,或者其他特殊的语言,让某些众生趋入解脱道。所以,对有信心的弟子而言,上师的一举一动都有度化众生的密义。因为菩萨深知以哪种方式来度化更为合理,所以会根据众生的不同意乐而示现种种行为。

《文殊菩萨传》中讲到,有一次佛陀授记胜宝天子。授记后,天地震动,连魔王的魔宫也震动起来了。因此魔王很不高兴,率领魔*来到人间,对世尊说:“如果声闻缘觉,乃至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众生都变成阿罗汉了,我都随喜,因为不会影响到我。但不能变成菩萨,因为发了菩提心的菩萨,会以三乘法救拔众生出离三界,这对我有极大损害。我就不开心,我就不干!”

天子因此忿懑,于是向文殊菩萨请求:“请您吞掉魔和魔*,面对恶劣的魔王,您应有此果敢行为。”文殊菩萨悲悯道:“此举并非菩萨行为,我要加持魔王显现佛身,以佛陀的辩才宣说正法。”——因为时间关系,我会省略掉一部分过程。

魔王闻听此言,惊恐道:“我要离开!”便奋力挣扎,却无法动弹。原来,文殊菩萨的神变力已将其控制,霎时之间,众眷属见到魔王以佛陀身相安坐于狮子座上。文殊菩萨对魔王说道:“波旬,现在你已获得一切如来的菩提,开始为众生说法吧!”

魔王被逼无奈,只得说法。殊不知在他说法之时,有五百大众当即获得无生法忍(上师笑言:“魔王说法……”,众笑)。

舍利子见状,惊讶不已:“究竟是如何?魔王说法竟能让众多人等获得解脱!”文殊菩萨答道:“凭我的智慧与神变力,且不论魔王,哪怕是无情物,我亦能使它如此说法。舍利子,我也能加持你如佛陀般说法利众。”

舍利子听罢,觉得无法接受,暗忖:“怎么轮到我了?”于是动了逃跑的心思。就像我们现在有些发心人员,遇到事情也喜欢推脱。文殊菩萨当然了知,便又加持了舍利子,令他化为佛陀身相,安坐于另一狮子座上。

此时,魔王与舍利子各于一狮子座上,文殊菩萨方才说道:“请开演佛法吧,对于空性和大乘佛法,二位有何高见?”面面相觑之下,魔王遂向舍利子提问,成就了这场成功的对话。周围的“吃瓜群众”仅仅是听闻到了这场对话,亦有八百人当即成就(众笑)。

最终,在文殊菩萨加持下,魔王波旬和阿罗汉舍利子都有能力度化有缘众生,共计一千三百人得度。在菩萨加持下,能显现无边身,不仅是一般凡夫形象,就连魔王也能化为佛的形象度化众生。

由此可见,世界的表象不可信,我们不能轻易定义对方,那些平时被我们看不起的,认为十恶不赦的,或行为恶劣的破戒者,也许恰恰是伟大菩萨的化现。因此,最好对所有的众生观清净心。

恒常任运成,普天之众生,

无碍具慧彼,真行众生利。

对于十地菩萨,他的事业恒常任运而成,普天下的众生全是“他的众生”——没有民族、国家和自他的分别,亦不以“我的”、“跟我关系好的”等观念作分别。通过他的加持力,可使遍虚空的众生无碍获得智慧,受持有意义的菩萨行为,菩萨以此方式,真实利益众生。

凡夫人虽偶有利益众生之心,究竟是利是害,结果并不一定;虽全身心投入讲法,即使一刻不停歇,却依旧有人似懂非懂。反观菩萨,才是真正能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

以上是菩萨之差别,接下来宣说成办利益之差别。

子五、宣说成办二利之差别:

菩萨之此理,后得于世间,

真实度众生,与如来等性。

十地菩萨的事业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在后得位,即出定以后利益众生。因其已得六通和十自在,所以可以成就任运、恒常、不间断、普遍、无有偏袒的利众行为,真实救度众生脱离轮回苦海。从这个层面讲,与断证究竟、功德圆满的如来利益众生的行为是平等性。

无著菩萨的注释中,引用了“宝髻菩萨品”中的一个故事:

注1

“宝髻菩萨品”公案原文

善男子,如是五通为漏尽故,菩萨修习而不尽漏,为欲了知一切诸漏。何以故?调众生故。善男子,譬如一城,纵广一由旬,多有诸门,路崄黑闇甚可怖畏,有入城者多受安乐。复有一人,唯有一子爱念甚重,遥闻彼城如是快乐,即便舍子欲往入城。是人方便得过崄道,到彼城门,一足已入,未举一足,即念其子,寻作是念:‘我唯一子,来时云何竟不与俱?谁能养护令离众苦?’即舍乐城还向子所。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为怜愍故修习五通;既修习已,垂得尽漏而不取证。何以故?愍众生故舍漏尽通,乃至行于凡夫地中。善男子,城者,喻于大般涅槃;多诸门者,喻于八万诸三昧门;路崄难者,喻诸魔业;到城门者,喻于五通;一足入者,喻于智慧;一足未入者,喻于菩萨未证解脱;言一子者,喻于五道一切众生;顾念子者,喻大悲心;还子所者,喻调众生;能得解脱而不证者,即是方便。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大慈大悲不可思议。

譬如一人历经千辛万苦抵达一座城市,城中纷华靡丽、受用无尽。此人即将进入城中,一只脚进城门、一只脚在门外时,突然想起:独子尚在城外!若他只顾自己,独子就无法得受利益,最后他决定放弃,毅然返回。

这个故事比喻十地以下的菩萨,为救度众生而选择暂时不成就如来果位。虽然得到如来果位同样可以利益众生,但他知道还有很多众生需要他以菩萨的身份饶益,所以不忍心放任这些独子般的可怜众生在轮回中不断流转,因而暂时不“进城”,依旧以菩萨身份住世。

虽然在自利方面,如来的功德更为圆满,但菩萨为利益众生,宁可选择不圆满自利的功德,同时由于其已经具足六通十自在,度化何种众生也都非常方便。所以八到十地的菩萨,在度化众生的事业方面与如来是相同的。

下面讲自利方面,菩萨与如来之间有很大差别:

然如地与尘,海与蹄迹水,

佛陀与菩萨,差别亦如此。

虽然十地菩萨在利他方面已与如来相同,但观待自利方面的断证功德——断除障碍和证悟的功德,有着天壤之别,有些经典中比喻,佛菩萨证悟的空性与声闻缘觉证悟的空性,就像大海水与牛蹄迹的水。而菩萨的功德相当于牛蹄迹的水,佛的功德像大海水;菩萨的功德像一粒微尘,佛的功德就是整个大地。圆满佛陀的功德与十地菩萨的功德相比,有如此巨大的差别。

同样,一地到十地,各地菩萨之间的功德也有着天渊之别。有些十地菩萨是主动选择暂时不成佛的,有些由于还没有断除最细微的障碍,或还没有证悟最高境界的无我,总之,由于这些原因,他们暂时住于轮回之中,而一旦获得佛果,所有功德立即全部圆满,这其中有非常大的差别。

以上我们讲了清净位的道理,明天的课上会广说清净位与不清净位。明天,我们应该会讲到法王如意宝圆寂前,最后一次讲授《宝性论》的段落,之后的内容,法王在这个人世间当中再也没有讲过了。不知道有什么因缘或缘起,但法王的最后一节课却是讲到此处了,我们也应特别

1
查看完整版本: 伟大的佛菩萨为什么也有生老病死丨索达吉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