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躁症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易被忽视被误诊的躁郁症
TUhjnbcbe - 2021/6/12 19:00:00

卢凯彤。东方IC图

很多患者在确诊之前,家人都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患有精神疾病,而一些患者虽然怀疑自己患有躁郁症,但既不敢跟家人说,医院诊断。

国外相关调查显示,双相障碍(旧称“躁郁症”)患者首次就诊的误诊率为69%,超过1/3的患者需要经历很长甚至10年才能得以确诊。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朱思良张元元

责任编辑何海宁

年8月5日,32岁的香港女歌手卢凯彤坠楼身亡。媒体报道均提到了其生前曾深受躁郁症和社交恐惧症困扰。在微博上,一些躁郁症患者也分享了自己的患病经历。这一原本远离公众视野的精神疾病,再度被公众聚焦。

关于中国有多少确诊的躁郁症患者,受访的专家均表示,目前并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

-01-

轻度躁郁症易被忽视

“跟父母都没法沟通,我现在都不管他们叫爸妈了。”年8月6日,29岁的王群对南方周末说。

在高中时,王群就陷入了精神疾病的困扰。他选择去咨询心理医生,但被父母反对。3年前,他在极度郁医院就诊,被诊断为双相障碍(旧称“躁郁症”),他的病情一度严重到无法正常工作。然而,父母却认为没有那么严重,可以边工作边接受治疗。

在《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的定义中,双相障碍一般是指临床上既有狂躁或轻狂躁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

在社交平台上,很多躁郁症患者这样描述自身病情:在躁狂状态时,充满活力,甚至会有超常发挥,而在抑郁状态时,情绪低落,自杀欲强。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医师贾艳滨曾接受媒体采访称,一些名人均患有躁郁症,包括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作家海明威,明星玛丽莲?梦露等。躁郁症患者在躁狂时,思维敏捷,灵感丰富,容易创作出非常出色的作品,所以也被称为“天才病”。

如同王群的家庭遭遇,与其他精神疾病一样,躁郁症也处于易被忽视的精神角落。而其特殊的是,躁郁症主要发病于成年早期,国外调查资料显示,大多数患者初发年龄在20—30岁间,发病的高峰年龄在15—19岁。

南方周末在采访中发现,很多患者在确诊之前,家人都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患有精神疾病,而一些患者虽然怀疑自己患有躁郁症,但既不敢跟家人说,医院诊断。

19岁的吴婧是医学专业学生,她发觉自己有躁郁症的一些症状,医院做专业诊断,但家里人一直不当回事。“妈妈总是说那是心情不好,过一段时间就好。”

“这种情况确实比较常见,有些家长甚至会觉得是自己孩子没事找事。”医院精神卫生科主治医师杨春霞说。

杨春霞解释说,在临床上,根据躁狂和抑郁发作的轻重程度,双相障碍一般分为四种亚型:双相I型(躁狂和抑郁发作均明显且严重),双相II型(轻躁狂,抑郁明显且严重),环形心境(躁狂和抑郁循环发作,程度轻),非特异性双相障碍(躁狂和抑郁发作均不严重)。大多数患者属于双相II型或环形心境,躁狂程度比较轻,不发病的时和正常人一样,所以很多家属认识不到严重性。对于这些情况,医生需要对患者家属进行科普,让他们正确对待,规范治疗,综合调整。

-02-

症状复杂,容易漏诊

王群在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被诊断为躁郁症之后,服用药物半年自行停药。3年后,他到西安医院就诊,这次却被诊断为抑郁症。

“我到现在都没有办法确认自己到底是什么情况。”王群告诉南方周末。

王群的现象并非个例。年,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发起的双相障碍诊断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双相障碍及其亚型双相障碍I型、II型被误诊为抑郁症的比例分别为20.8%、7.9%和12.8%。国外相关调查也显示,双相障碍患者首次就诊的误诊率为69%,超过1/3的患者需要经历甚至10年才能得以确诊。

“无论国内外,双相障碍的漏诊情况都是非常严重的。”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陈俊介绍说,双相障碍的本身临床表现复杂,多数患者以抑郁首发,在抑郁状态下患者的认知也有偏向,医生难以做出双相障碍的判断。而且,临床上完全符合双相I型的症状患者较少,大多数都是双相II型、未特定型和环性心境,这也加剧了诊断的难度。

杨春霞认为,双相障碍疾病伴随的共病多,也是其诊断的一大难点。特别是青少年双相障碍患者如果同时患有人格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疾病且症状更为突出,就可能会忽略对其双相障碍的诊断。

南方周末了解到,中国医学界对双相障碍的诊断依据主要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和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准则手册》(DSM-IV)两种,而国家原卫生部编撰的《疾病分类与代码》是将WHO的ICD-10作为标准。

“这两种诊断标准没有实质的冲突,基本是一致的,在临床诊断中,医院两种标准都在使用,但在编码时是按照卫生部规定的ICD-10。”杨春霞说。

“我们的诊断是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患者即使有躁狂症状,但不完全符合诊断标准时,医院也不会轻易将患者诊断为双相障碍,而倾向于诊断为带有混合特征的抑郁症,在此基础上再做进一步观察。”陈俊说。

-03-

发病机制尚无定论,治疗倾向综合性

关于双相障碍的发病机制,国内外尚无明确定论,已有的研究倾向认为遗传与环境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均有重要作用。“什么样的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会导致双相障碍还不明确,这是我们研究团队需要继续推进的研究方向。”杨春霞说。

年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发布了《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从临床评估、诊断、治疗、管理、监测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说明,提出了全面治疗、优先原则、提高患者依从性等综合性治疗方法。在医院的临床实践中,双相障碍的治疗手段主要有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三类。

“目前到精神科就诊的主要是明确诊断为双相障碍的重型患者,按照治疗指南要求,药物治疗是基础,如果有必要,也会联合一些物理治疗。”陈俊说。治疗双相障碍的药物主要有心境稳定剂、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物三类,用药种类因人而异、因疾病类型而异。物理治疗主要有改良电抽搐治疗和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

在心理治疗方面,陈俊表示,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所有双相障碍患者都应该接受疾病健康教育。此外在疾病稳定期,认知行为治疗、人际与社会节律治疗、家庭聚焦治疗、以及同伴支持都是比较合适的辅助治疗方式。

相比郁抑症,双相障碍更偏向一种生理上的疾病,生物学基础明显,复发率高。“根据临床经验,如果双相障碍患者发病次数达到3到5次,后续继续复发几乎不可避免,所以强烈建议患者彻底治疗。”陈俊说。

杨春霞认为,双相障碍和大多数精神障碍一样,需要较长的治疗流程。首先是急性期治疗期,一般8到12周,让症状得到较快的控制。之后是巩固期的治疗,在半年到1年左右,让患者逐渐恢复社会功能。最后是维持期的治疗,大约1到2年,或者更长时间,尽可能让症状稳定下来,减少疾病复发。

“坚持全程、全面的治疗,有很好依从性的患者,预后都是比较不错的”杨春霞说。

(为保护患者隐私,王群、吴婧均为化名)

(来源:健言0811)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易被忽视被误诊的躁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