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症状:
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头痛、呕吐、昏迷、吞咽困难
疾病危害:
1、急性发作,有危及生命的可能。
2、抢救后,患者多需要漫长的恢复期,尤其是运动、语言等各种功能的异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部分患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3、大脑损伤和机体功能损伤,这种损伤可能是永久性的,致残率高。
并发症:
1、瘫痪和肌肉运动障碍:
为最常见的并发症,表现为一侧或双侧肢体瘫痪,颜面部肌肉麻痹,出现走路、讲话或咀嚼困难,患者自理能力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2、讲话及吞咽困难:
病变如果累及控制咽喉肌的中枢,可造成语言功能和吞咽功能障碍。
3、记忆力减退或情绪障碍:
患者可能出现记忆力减退,或者难以控制情绪,出现躁狂、抑郁等精神症状。
4、脑出血:
患者因脑血管狭窄或堵塞造成的脑梗死入院,后期治疗过程中出现了脑血管破裂出血情况,发病率约为8.5%~30%,通过停用可导致出血的药物可以预防。
5、压疮:
脑梗死卧床患者,常伴有肢体瘫痪、感知觉障碍等症状,使患者易出现血液循环阻滞、营养不良、皮肤受压、水肿、感觉缺失等异常现象,从而易引起压疮。因此患者的日常护理非常重要,陪护人员要帮助患者勤翻身和清洁身体,预防压疮。
6、营养障碍:
部分患者存在吞咽困难,可能会出现营养障碍,必要时给予补液和营养支持。提倡肠内营养支持。
主要病因:
导致脑梗死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三种病因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和小动脉闭塞。
基本病因:
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大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常见原因,主要是因血栓形成、动脉到动脉栓塞、载体动脉病变堵塞穿支动脉及低灌注导致。
(1)血栓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可促进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和释放,进而导致血栓形成。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展和反复的血栓形成,最终导致管腔闭塞。
(2)动脉到动脉栓塞:
是指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部位脱落的栓子堵塞远端血管。脱落的栓子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碎片、动脉粥样硬化部位形成的血栓部分或完全脱落所形成。
(3)载体动脉病变堵塞穿支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血栓形成覆盖穿支动脉的开口,导致穿支动脉闭塞。
(4)低灌注: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导致管腔狭窄后,当出现低血压或血压波动时,引起病变血管的血流减少,病变血管远端位于动脉供血区之间的脑组织发生低灌注,严重时可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
(5)高危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血脂异常等。
2、心源性栓塞性脑梗死:
脑栓塞是指血液中的各种栓子(如心脏内的附壁血栓、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脂肪、肿瘤细胞、纤维软骨或空气等)随血流进入脑动脉阻塞血管,继之引起梗死发生。当栓子来源于心脏时,即为心源性脑栓塞。引起心源性脑栓塞的心脏疾病有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心脏瓣膜病、人工心脏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梗死、心肌病、心力衰竭、心脏黏液瘤等。
3、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主要是指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支动脉,在高血压等各种疾病的基础上,血管壁发生病变,导致管腔闭塞,形成小的梗死灶。
4、脑分水岭梗死:
在脑动脉狭窄的基础上,发生血流动力学异常,如血容量减少及体循环低血压等情况导致血管闭塞引发梗死。常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麻醉药过量、降压药使用不当、心脏手术合并低血压及严重脱水等。
典型症状:
由于病因、病变部位不同,脑梗死的症状也有所差异。大体上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等,也可出现头痛、呕吐等表现,初期患者一般意识清楚,病情严重时可出现昏迷,甚至死亡。
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临床表现取决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主要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等,部分可有头痛、呕吐、昏迷等全脑症状。患者一般意识清楚,在发生基底动脉闭塞或大面积脑梗死时,病情严重,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有脑疝形成,最终导致死亡。
2、心源性栓塞性脑梗死:
起病迅速,多数患者有短时间的意识障碍,当颅内大动脉或椎-基底动脉栓塞时,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增高,短时间内患者出现昏迷,有时还可出现癫痫发作。临床表现同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取决于栓塞的血管及阻塞的部位,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表现。此外,患者还可有心脏疾病、皮肤、黏膜栓塞或其他脏器栓塞表现。
3、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患者多数表现为腔隙性脑梗死,常见以下4种表现:
(1)纯运动性轻偏瘫:
最常见的类型,约占60%。偏瘫累及同侧面部和肢体,瘫痪程度大致均等,不伴有感觉障碍、视野改变及语言障碍。
(2)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
约占20%,表现为构音障碍、吞咽困难、病变对侧面瘫、手轻度无力及精细运动障碍。
(3)纯感觉性卒中:
约占10%,表现为偏身感觉障碍,可伴有感觉异常。
(4)共济失调性轻偏瘫:
表现为轻偏瘫,合并有瘫痪侧肢体共济失调,常下肢重于上肢。
4、脑分水岭梗死:
可有中枢性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精神障碍、强握反射、皮质感觉障碍、轻偏瘫等。不同梗死部位,临床表现有一定差异。
治疗原则:
脑梗死的治疗应根据不同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类型、发病时间等确定治疗方案,实施以分型、分期为核心的个体化治疗原则。在一般内科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可酌情选用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脑水肿降颅压等措施。
预防措施:
1、预防和治疗高血压,以收缩压<mmHg、舒张压<90mmHg为目标。
2、积极控制血糖,可采取控制饮食、口服降血糖药及使用胰岛素等措施治疗糖尿病。
3、降低血脂水平,如摄取低脂饮食,多吃蔬菜,少吃胆固醇含量丰富的食物和动物内脏、蛋*及动物油。
4、保证休息和睡眠时间,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
5、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进行适宜的体育运动锻炼,加强心血管应激能力,戒除烟酒。
药物治疗:
1、溶栓治疗:
是目前最重要的恢复血流措施,可尽早恢复血流和改善组织代谢情况,促进功能恢复,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UK)是我国目前使用的主要溶栓药物。
2、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适用于不符合溶栓治疗且无出血等禁忌证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在发病后尽早口服阿司匹林。对于阿司匹林不耐受者,可选择氯吡格雷、西洛他唑等抗血小板药物。
3、降纤治疗:
对不适合溶栓并经过严格筛选的脑梗死患者,特别是高纤维蛋白血症者可选用降纤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巴曲酶、降纤酶及安克洛酶等。
4、神经保护治疗:
有时针对急性缺血或再灌注后细胞损伤的药物(神经保护剂)可保护脑细胞,提高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依达拉奉、胞磷胆碱、神经节苷脂、镁剂、吡拉西坦等。
手术治疗:
1、对大脑半球的大面积脑梗死,可施行开颅减压术和(或)部分脑组织切除术。
2、较大的小脑梗死,尤其是影响到脑干功能或引起脑脊液循环阻塞的,可行后颅窝开颅减压和(或)直接切除部分梗死的小脑,以解除脑干压迫。
3、伴有脑积水或具有脑积水危险的患者应进行脑室引流。
4、脑梗死后出血量大时如无禁忌证可手术治疗。
5、颈动脉狭窄超过50%的患者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6、患者还可采取介入性治疗,包括颅内外血管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及血管内支架置入等。
其他治疗:
中医治疗:
针灸及中药(如三七、丹参、红花、地龙、水蛭等)对脑梗死的治疗有一定的效果,康复期患者可配合中医疗法,以利于更快地恢复。
其他治疗:
康复治疗:在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康复的目标是减轻脑卒中引起的功能缺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急性期,康复运动主要是抑制异常的原始反射活动,重建正常运动模式,其次是加强肌肉力量的训练。除运动康复治疗外,还应注意语言、认知、心理、职业与社会康复等。
恒福康小提示:
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全部急性脑血管病的70%。
好发人群
1、好发于中老年患者。
2、肥胖超重者、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发病风险大。
恒福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