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3日下午,广东省中山市某中学高一学生小刘,在期末考试结束后,向班主任老师请假,离开学医院。
17时43分,医院住院大楼乘坐电梯。
18时05分,未满16岁的她从16楼坠楼身亡。
病历资料及家人反映显示,自年4月起,小刘曾先后6医院心理科就诊,医生的诊断是:双相情感障碍(也称双相障碍)。
如花的生命突然夭折,令人痛惜。悲剧发生之后相关各方的表现,却又是另外一种悲哀。
孩子的父母知道其病情,且告知了班主任,此时却执意追究学校的责任,或是哪位老师同学刺激了孩子。
孩子的学校也将此视为丑事,竭力掩盖,更有学校领导批评心理教师无能。
上述表现,其实都源自对“双相障碍”这一严重精神障碍的无知。
双相障碍(BipolarDisorder)指临床上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与抑郁障碍相比,双相障碍的临床表现更复杂,治疗更困难,预后更差,自杀风险更大。
据估计,双相障碍患者自杀的风险是总人口的15倍,双相障碍患者中有15%的人死于自杀,50%的人一生中至少尝试过一次自杀。
自杀的想法和自杀的感觉是双相障碍疾病的一部分,且与其生物学机制和遗传学机制相联系。简言之,自杀与双相障碍的神经生理因素有关,并非患者的道德缺陷,也不由环境因素决定。
因此,将小刘的自杀归咎于学校和教师是毫无道理的。同样,学校领导也不能责怪心理教师,且不说此事并未报告心理教师,就算心理教师知情,心理疏导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一定不要忘了,双相障碍不是平常的情绪不好,也不是一般的心理问题,而是严重的精神障碍,有效的治疗手段是药物,属于精神科医生而非心理教师的职责。
当然,说小刘的自杀不应归咎于学校和教师,并不是推卸责任。教育工作者应该也能够为患有双相障碍以及其他精神障碍的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不过,要想拯救这些孩子,我们首先就必须了解双相障碍、精神障碍。
小刘所患的双相障碍很多人从未听说,但它并非罕见,其患病率约为1.5%(有的统计数据还要更高),也就是说,每七十人中就有一位双相障碍患者。而且,其发病的高峰年龄就在15~19岁。
双相障碍在《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中,属于“3心境障碍”类中的一种。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国际疾病和健康相关问题分类第10版》(ICD-10),精神障碍分为10大类、72小类,有近种。
一项全国流行病学大调查证实,各类精神障碍终身患病率达17.5%,当中抑郁症占6.1%,焦虑最多。也就是说,全国有超过1.8亿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仅在册登记的全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就达万人。由此,不难推算出青少年学生中同样有众多精神障碍患者。
由于社会依然存在精神疾病污名化的现象,公众对精神障碍普遍缺乏了解。近年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长足的进步,但广大师生对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之间的区别并不明晰,对精神障碍也知之不多。
下面是另外一个悲伤的故事。
年2月8日,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留学的南京女孩袁远自杀身亡。一封公开的遗书中,袁远提到她已经被强迫症折磨了八年之久,还希望母亲多研究这类心理疾病。
故事有个温情的续篇,给人许多慰藉。
家人从袁远的保险金中拿出10万元,设立“健心奖”,奖励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年7月2日,袁远的妈妈,南京市一中英语教师*侃,专门上了一堂课“健康成长珍爱生命”,用亲身经历教育学生及其家长,应当高度重视心理健康。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当事人对精神障碍依然缺乏真正的了解。
袁远生前只是通过网络搜索的资讯自我诊断患有强迫症,并没有接受过精神科医生的诊治。而*侃老师至今还以为爱女的离世是自我要求过于完美,不善应对排解压力。
其实,袁远未必只是单纯的强迫症。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显示,90%的强迫症患者共病一个或多个精神疾病轴I的障碍,强迫症共患重症抑郁者达13%~75%。以至于有学者认为,强迫症就是抑郁症的一种特殊形式。
至于认为一切精神障碍都是由精神刺激诱发的,更是一种常见的误解。严格来讲,精神创伤、生活压力等外界因素并非大多数精神障碍的病因,充其量只是诱发因素。
只有应激性精神障碍才真正由精神创伤直接导致,而这类精神障碍一般起病急,经过治疗好转快,预后良好。袁远的情况明显不同于此。
这再次提醒教育工作者,要想真正拯救那些罹患精神障碍的孩子,我们首先要真正了解精神障碍。否则我们的努力,往往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有些做法,不仅不能帮到这些孩子,甚至会进一步伤害到他们。
好比我们经常对重度的抑郁症患者说,出去散散心,多运动运动就好了。哪里知道他们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只是因为失恋或学习压力引起的不开心。至于运动,如果他们还愿意去运动,病情恐怕就不严重了。
猛讲人生哲理,大灌心灵鸡汤,或者做一些自以为是的所谓心理辅导与治疗,更是弊大于利。
学校心理教师,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的重要力量,更需要加强对精神障碍相关知识的学习和了解,采取恰当的应对方式。
前不久,某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