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年6月。
这是一篇老文章。今天突然想起来,大约是07-08年间,我刚开始看《读者》的时候(上了高中后,慢慢意识到质量下滑,才不看了),上面有过这么一篇讲80后的文章。
我们现在看我们的下一代,或许也有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吧?
忘记是哪个台湾女作家(无性别歧视意味)写的寓言故事了:小时候母亲对十字路口的她说,“不要走那条小路,因为我就是那么走过来的”,然而不听,结果到了自己的女儿走到路口,还是忍不住劝告,女儿也就还是不听。
或许这就是“秦人不暇自哀”吧。
(下划线为我自己所加。)
因为有个抄袭又不道歉的郭敬明,有个同样抄袭了还把揭露者当神经病的花儿乐队,有个明明不爱足球不懂足球却同时给多家报刊撰写球评的李宇春,还有个把教练的宝马给砸了的上海申花小球员,80后这帮来势凶猛的小孩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引来了对他们道德失范的质疑,层出不穷的负面评语砸到他们的脑袋上:颓废、轻浮、自负、自私、脆弱……50年代的人叹息他们是抱着幸福喊跳楼,60年代的人指责他们是“我”字当头不知好歹,他们的自信膨胀更是让70年代的人愤愤不平:“未来不仅仅属于你们,我们离老去也还早呢”。
而80后呢?他们当然也有抱怨,抱怨自己遇到了更残酷的时代:“我们读小学时,上大学不用钱;我们读大学时,小学教育不用钱;我们不能工作时,工作包分配;我们能工作时,头破血流拼了老命也只能找个饿不死的活;我们不赚钱时,房子是分配的;我们赚钱了,房子贵到买不起了……”
历史总是如此相像。每一代人都要接受社会的审阅。无论是50年代生人,还是70年代生人,都有过饱受非议和质疑的时光,但最终生活让他们成熟。既然时光将80后人拉上了成家立业的人生轨道,既然未来的世界总要交到他们手上,互相谩骂又有什么用呢?
是走出第一步的时候了——不是叫他们走向我们,而是我们要向他们走去。
为什么骂80后?
因为他们确实有该骂的地方。上世纪70年代末,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人口*策出台了,“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种树”,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好。所以年后出生的孩子很争气,一出生就给父母挣“独生子女费”。没人争宠,无人分爱,个个娇惯成小皇帝,毛病自然不少。
引发80后现象的系列标志性事件
No.1郭敬明拒认错
关键词:道德缺失
郭敬明抄袭事件应该说是文坛最具标志性的事件之一。他在拿到判决书后说过这么一句话:我的书照样卖得很好,签很高的版税。可见,郭敬明之所以这么有恃无恐,倚仗的还是商业的成功,商业的成功战胜了文人的道德底线。更可怕的是,在郭敬明抄袭事件中,粉丝们放弃基本是非判断盲目拥护偶像的道德模糊让人心惊。“抄也抄得这么有水平”——这句“名言”无比鲜明地表达了这些狂热的粉丝对偶像的无条件无原则支持,即使他触犯道德和法律。
No.2花儿乐队抄袭
关键词:逃避责任
年对花儿来说,绝对风光无限。但是,就在“花儿”怒放的时候,“花儿乐队大量歌曲涉嫌抄袭”事件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年3月,经专家鉴定,包括《嘻唰唰》、《天下第一宠》、《童话生死恋》、《星球歌剧》四首歌曲确实属于抄袭。实际上,抄袭并非80后的“特权”,但面对抄袭的指责,“花儿”的反应却很有自己的特点:“有些自以为是的人,他们很讨厌。”不管“花儿”能否代表80后一代,但在很多人看来,“花儿”的反应无疑是80后一代思想和性格的体现:逃避责任。
No.3超女球评
关键词:商业化绑架
如今的世界杯,早已不仅是球迷的节日,对广大娱乐明星来说,也是一个挣“外快”的好机会。超女李宇春以20万稿酬与全国16家媒体签约,开辟了李宇春评球专栏。在世界杯将近尾声,爆出了李宇春让人代写球评的新闻。批评者发言了:超女写球评就是“商业化绑架”,超女和世界杯的结合,反映的是商业运作中的攀附特点,是一种企图达到利益最大化的“强强联合”,这种强强联合,在一定程度上,真的是一种“商业化绑架”,典型的狂躁症反映。
No.4申花砸车事件
关键词:不要得罪小孩
年7月14日,申花主帅吴金贵发现自己的车被砸得坑坑洼洼,后盖被砸了一个坑,汽车后门也被人用脚踹了一个坑,车身上,甚至还有一个清晰的左脚脚印。警察通过取证断定,留在车上的鞋印和俱乐部二队一位80后球员鞋子正好吻合。事发后,一位申花老将回忆说:“我真是吓坏了,这帮年轻队员比我们牛多了!”,“不要得罪小孩”已经成为申花康桥基地的一句新口头禅。都说我国的足球圈中,老队员是害群之马,而这一次“80后”球员跳将出来成了主角。
No.5超女袭警
关键词:不守规矩
年6月28日,身为“06超女十强”之一的唐笑在前往湖南广电大楼为即将直播的“快乐男声5进4”彩排,因为出入证问题与站岗门卫产生纠纷,开口辱骂对方“看门狗”,演出了一处“全武行”。这或许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可是却闹得轰轰烈烈,原因在于当事人之一是80后的超女,于是又引发了关于80后的讨论。其实一个人在社会上需要守很多规矩,但这样的观念对不少娇生惯养的80后来说却有些陌生。
80后的集体六宗罪
罪之一:只有快乐才是自己的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50—60年代出生的人是唱着这首歌长大的,但对80后而言,“高尚是别人的,只有快乐才是自己的”,他们是一群“现实主义者”。但不能不承认,人首先必须为自己活,活得好,才能够使别人活得更好,何况这个社会没有给予他们起码的安全感,他们不得不时刻都像贝壳一样自己保护自己。
罪之二:只要索取不讲奉献
争取自身的幸福是应该的,但80后在争取自身的幸福的同时,很少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80后基本属于独生子女一族,集双方众多家长宠爱于一身,成长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众星捧月般的家庭环境中,一切理所当然,自然不知道“感恩”为何物。
罪之三:缺乏激情
无论从生理学还是社会学角度,从肉体还是精神层面上看,激情都是年轻人的专利,是他们青春的见证。但对80后来说,即使是在私底下交流,从他们嘴里也很难听到什么离经叛道的话。他们更多地表现出对现有秩序的认同,并把适应这一切视为智慧或者聪明。80后作为一个整体缺乏激情,还有一个证据,就是他们中间喜欢摇滚音乐的人不多,现在流行的周杰伦、潘玮柏之类的所谓hip-hop风格的音乐,是暖风习习之下的小白脸扮酷,与摇滚毫不沾边。对80后来说,崔建已经老去。
罪之四:基本上没有形成战斗力
现在,“软弱”差不多成了80后的代名词,不仅女孩子在挫折面前可以顿时化作泪人,就是男孩子在挫折面前也是涕泪涟涟。所以王朔说:“我认为‘80后’基本不构成力量,基本是泡沫。他们基本上没有形成战斗力,我们‘五、六、七’一出动就打垮他们。”也许,80后生活的时代远离枪火和运动,“战斗”不是他们表达自我的出口,所以,父辈们会觉得他们“软弱”和“无力担当”,才会对“80后”成为社会中坚的未来忧心忡忡。
罪之五:享乐主义的一代
对不少80后的小年轻而言,每次在电话中或者回家的时候和母亲争执最多的就是“钱”。他们的父母经历了太多的艰辛与磨难,从小就懂得传承中国“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但是,80后由于生长环境比较优越,又受到父母的独宠,养成了高消费、攀比消费的习惯。
罪之六:在浮躁中跳来跳去
“浮躁”是80后的又一标签。年出生的王伟民毕业两年已经换了7个单位,但都因为薪水问题跳槽,因为有太多的同学比他挣钱多,这对他的自尊心是一种挫伤,于是不停地跳槽成了他的“习惯性动作”。据统计,年大学生中由于各种原因有近70%在一年内有一次以上的工作变动。“三月之痒”被认为是“80后”的“集体浮躁症”的症状之一,与“老人们”相比,80后对挣大钱更加迫切,挣钱的量化,成为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挣钱养家”没有错,但要挣大钱,首先你要具备创造价值的能力、挣钱的本领,才能得到企业、社会的回报,得到高薪。
谁造就了80后
“80后”是幸福的,和“老人们”相比,80后没有受更多的苦,他们的生活比前辈们要好得多,但这不是全部,他们面临着的压力一点也不比“老人们”少,可以说,他们却又是压力最大、负载最重的一代,他们不得不将经济学的思维武装到牙齿。
真实的80后:生在蜜罐里,长在鸟笼中,活在战场上。从出生开始就不得不直面改革和变化,他们碰上计划生育,所以大部分的80后孤独地长大,动画片、零食、游戏和童话几乎是他们在童年里感到怀念和美好的全部。
上学后,80后的青葱岁月,没有红袖标与“革命”的激情,没有“解放全世界”的豪言壮志,也没有让世界“改天换地”的无限憧憬,有的只是一次又一次的考试、排名、家长会。他们的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目的,就是希望自己的子女来完成他们当年没办法实现的梦想,他们望子*。正因为如此,他们在对孩子的培养抚育上,私心超越了理智。
考大学,面临扩招;上大学,取消公费,父母们不得不为教育而奔忙;寒窗十数年后,等待他们的已不是“天之骄子”的铁饭碗,扎根单位、旱涝保收、分房分利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这样的就业大战,竞争狂潮,是时代给予的挑战,他们只能勇往直前,别无选择。
而网络时代、信息时代,又给80后更多快速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造就大批年轻的成功企业家和专业人才,这些会让80后在心理上更加高估自己的价值,在外表上难免会表现得过于自信,甚至自负。李宇春一夜成名,让刚进入社会的80后看到更多成功暴富的希望,从而淡化了成功的难度。
80后没有错,但是,社会不会因为个人好恶来发展。80后这一群去掉了传统束缚的小马驹也必然要放归市场经济的真正意义上的野外环境中去生存,实现属于他们的个人时代。但是,没有体会过枪林弹雨的恐慌,没有经历过十年动乱的迷茫,没有感受过失去至亲的痛苦,因为有太多的“没有”,所以他们的生命中缺失了一些更加珍贵的东西。
非议80后,先看80前
其实哪个年代都有混蛋。
近年来80后的事确实多,可80前惹事的难道少了?年,与郭敬明齐名的另一大抄袭案,是《新民晚报》的主任记者曹志林。他抄袭了日本漫画《棋*》,还厚着脸皮说,“我没有抄袭,只是借鉴了他的故事框架,第一卷的相同是可能的,但是后49卷就不同了。”
此人与郭敬明并称为菊花教教主和教母,是个本该德高望重的60年代生人。
玄幻文学一热,就有教授跳出来说80后把中国文学引入装神弄*时代;超女火了,80后因此被打上“轻浮”标签。可回首当年,我们又何尝不是人手一本琼瑶小说,宿舍贴满四大天王海报?我们何必打着爱的旗号,去横加干涉他们的生活方式,正如当年我们厌恶的前辈对我们做的那样?
比起70年代的绵绵和卫慧,比起木子美和流氓燕,80后最拉风的两个:想追徐静蕾的韩寒,连绯闻都不敢传的郭敬明,在生活上,还老实得像中学生。
不要只顾着嘲笑80后一代。80后是一代人,不是一个或几个人可以代表得了的。正如卫慧和木子美永远无法代表70年代人。看看刘翔,看看姚明,看看PCPOP25岁的李想,MYSEE25岁的邓迪,非常在线23岁的赵宁。谁还敢说这是“垮掉的一代”?
上帝说,人有七宗罪。每一代人都有原罪,只是年轻时不懂掩饰或不屑掩饰,等年龄更大一点了,都学会了隐藏。相对来说,那些趾高气扬,不知天高地厚的80后,只是在重复王朔当年描写的《动物凶猛》里那些60年代孩子的青春。
中美乒乓外交时代,曾有个嬉皮士问周恩来总理,你如何看待嬉皮士?周总理回答:“年轻人都会有自己追求的生活方式,尽管嬉皮士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但那是个人的权利。”
所以,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活法。80后,不一定不比以往几代天才,也绝对不比以往几代混蛋。
生活总会教会他们
谁都曾经不成熟过,一出生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80后,却在步入社会的时候遇到了严峻的就业环境,更脆弱的一代遇到了更残酷的时代。他们必须学会如何与同样浑身是刺的同代人相处,还必须学会拔掉身上某些刺以便于跟其他年代的人更好沟通。
在家的时候,可以娇惯,可同样娇惯的一群碰到一起又会怎样?大学住集体宿舍,是深圳大学的郝思思18年来第一次过群居生活,8个同时期出生的女孩子,慢慢磨合、慢慢融合,慢慢长大。当习惯了集体行动之后,你就不单单是简单的跟随,看到别人在温书,你就不会去打游戏;看到别人在洗衣服,你就不会让你的脏衣服过夜;当别人在操场锻炼,你就不会在床上睡觉;生病了,医院……就是这些小小的事情,一点一滴地改变着思思的生活习惯和兴趣。
当然,80后依然有他们自己的相处方式,厌恶人际关系,喜欢直截了当。口渴,会自己冲出去只给自己买一瓶水。你要喝?你要喝你说嘛,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要喝?有70年代的人请了一帮80后的新同事回家吃饭,从买菜、洗菜、做饭到收拾,这帮年轻人个个袖手旁观没有一个主动提出帮忙。70先生愤慨了,这帮小孩怎么这么没眼色?可是80后的人不理解,这是你家,你要我们帮忙你直接开口,你不开口我怎么知道你要帮忙?你能说谁错?只能怪代际沟通不够。相处久了,80前的人知道了,对80后讲话千万不能拐弯抹角,客套在他们眼中就是虚伪。80后也知道了,有时候一些问候的“废话”才能让80前的人感受到被尊重。
80后最爱叫嚣“我的生活与你无关”,可偏偏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还是迎来了恋爱结婚的春天。再说“我的婚姻与你无关”似乎就底气不足了,毕竟,婚姻就是事事与他(她)有关。一度80前的人也很担心,婚姻需要隐忍、担当和包容,而这些恰好是80后人品质里欠缺的。结果呢?80后找到了他们自己的婚姻模式:不会做饭,可以外食;不会家务,有钟点工;家庭开支,可以AA,谁也不欠谁的……对80后来说,自由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婚姻本身。两人可以几天不见,但不能约束对方。可以拥有各自的朋友,但不能涉及对方的隐私。瞧,他们照样过得很甜蜜!
谁敢再说80后没出息?
80后表面上追求个性,而骨子里恰恰经历简单,内心封闭。他们的所谓犯坏,一般也就是在网络上骂骂人,在工作上偷偷懒,在生活中占点小便宜。他们有他们的优点,纯洁、自信、坦率。他们也有他们的机遇,一出生就遇上了市场经济,一长大就明白了国际化,一交流就用上了互联网。
关键个性:自信
现在的80后,他们狂妄,他们自信,他们目中无人,所以,当他们有梦想的时候,他们不相信有什么困难可以把他们阻挡,他们会马上动手,向梦想拼命冲锋。
有个小眼睛男生,觉得自己能成为最好的歌手,虽然唱片公司的老板,第一眼看他就觉得不顺眼。如果是个70年代人,可能骂声“老板去死”,就回去当网络歌手或者唱歌厅。
而他,在公司的办公室睡了两年。直到有一天,他的《龙卷风》让人耳朵一震,他的《双节棍》打出一片天。
他是周杰伦,一个长相上没有任何优势的80后偶像。
他从来不觉得自己丑,他只相信自己很酷!
周杰伦的成功,凭了80后的自信。蒙牛的老大牛根生说,有了自信不一定会赢,但是,没有自信一定会输。既然相信自己,就要全力以赴。80后,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更何况,我年轻,输得起,大不了从头再来。
关键个性:大我
因为80后中的独生子女占大多数,所以总被认定缺乏团体性,自我个性太强。但一旦步入社会,缺少兄弟姐妹的80后反而更易走出“家庭”这个城堡,他们比上一代人更习惯于和同学、相同爱好的朋友等不同身份关系的人结成团队。正是因为,他们原本无一物,反而,更渴望融入到各种小团体中。
他们有小我,更有大我。
关键个性:方向感
李想,年生,河北石家庄人,高中学历。年开始创业。从最初的个人网站到成立PCPOP,李想只用了两年。
从最初几千元的进账到一亿以上的身价,也不过短短四年。如今,泡泡网年营收入近两千万,利润一千万。有20倍的市盈率,市场价值2亿元。
李想说:“我们这些人,前两年,还糊里糊涂的,什么都不知道;中间两年,睁开了眼,开始意识到‘方向’这个词;后两年,终于找到方向。这个过程,最多也就六年。”李想的方向感,正是大多数80后取得成功的最关键个人砝码。敏感地感觉需要,然后顺应时代打出自己的牌子。
关键个性:锐气
茅侃侃,年生,北京人。初中文凭,年正式创业。自创MaJoy项目——魔幻和欢乐的缩拼。与一国企老板合作,把电脑游戏搬到真实的生活场景当中,模仿其后台数据运行,由真人来演绎电脑游戏。地址就在石景山区的雕塑公园内,大约有4万平方米的场地面积。没有投入一分钱,仅仅凭他的创意和理念,取得了这个年收入15亿元人民币的大项目将近20%的股份。如果运转正常,前景不可预测。
对于他的成功,他说,“我年纪小,还难以做到通盘的权衡利弊,所以只要一个机会来了,别管好坏,就冲上去通通拿住。换一种环境,过一种体验,这不就是年轻人该干的事吗?”
对于60年代、70年代的富翁来说,创业是一条艰难的路,成功,也显得尤其漫长。而这些80后涌现的新贵们,几乎没有受到什么挫折,眉眼间稚气未脱,却有着上千万、甚至上亿万财富,手下管理着几十号、几百号人。固然与80前人打造下的大环境有关,他们自身的努力又有谁敢再眼睁睁抹去?
孔庆东说,谁说80后没出息?鲁迅不就是80后的吗——,李大钊不就是80后的吗——。一百年前的80后那么有出息,一百年后的80后焉知不会更上一层楼呢?
那么,看完之后有什么想法吗?请各位务必告诉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