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组织估算,全球共约3.5亿名抑郁症患者,作为一种常见病,抑郁症已成为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大杀手。近年来,抑郁症有明显的低龄化趋势。相较于成年人,青少年的抑郁症更不容易被发现。当亲子关系需修补、社交恐惧待克服时,其背后不是个人,而是一个个家庭。
01
青少年抑郁症
近年来,因为青少年抑郁症的高发,导致很多心理疏导社群里的家长人数激增。有的家长说,太多家庭和孩子需要拯救,那是在黑暗中找不到出口的感觉。
现在的抑郁症有明显低龄化趋势。有研究显示,中国10~24岁青少年、青年抑郁障碍患病率自~年间显著增加,接近全球1.3%的患病率,女高于男,且随年龄增加而增高。
有一个36组家庭的心理社群,年龄最小的患者仅9岁半,最大的29岁。抑郁症和压力有关,压力下大脑产生应激反应,身体高度警觉,调动生命潜能应对危机。危机缓解后,大脑会关闭反应,休养生息。一旦压力持续,应激反应长启不关,慢性压力就会让身体机能耗损,引发抑郁。抑郁症也有易感群体:敏感、自省、自我要求高、完美主义等。
得抑郁症的孩子,往往都是好孩子。一位父亲感慨到:来到这里的孩子,多来自重点中学,原本成绩优异。营内带病帮忙的志愿者,也有哈佛等海外名校的学生。然而,这些美好的人生旅途,都被按下暂停键。
青少年平时课业本身压力就大,再加上父母的严格管控和过高期许,无形中让正值青春期,思想波动大,又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压力倍增,焦虑失眠常袭,精神的崩溃成了压倒青少年的最后一颗稻草。
青少年处于人生关键阶段,却承受着最大压力。压力通过排名竞争、长辈压力、升学氛围等表现出来,而孩子的情感世界,成了一片荒漠。
每个家庭都是一本书,一位博士后妈妈通过参加一些心理辅导营观察到,很多家庭都存在一些共性:父母双方中,一方过于强势,另一方相对弱势甚至缺位。这体现在孩子教育上,也存于夫妻关系中,导致后者只剩索取、指责和抱怨,生病的孩子,首先是有个生病的家。
抑郁症跟后天环境与教育息息相关,也受先天遗传基因影响,而代际传递的不仅是基因,也有亲子恩怨。很多父母将自我成长中的阴影,带给了下一代。其中包括原生家庭,而这个词,就像一道魔咒,将他们置于三代人的夹缝中。很多家长对待孩子的方式,多源承自父辈。这些家长自己也没得到过爱,所以也不懂如何去爱别人,包括自己的孩子。很多得抑郁症的孩子最长表达的感受就是“孤独缺爱”,他们渴望父母和家人的关爱,但却在一次次的失望中走向了绝望和死亡的边缘。
02
抑郁下更加可怕的“约死群”
受抑郁困扰,很多年轻人相约赴死,这一现象在社会上不断发生,有位家长就因切身之痛而走上了“拯救他人生命”之路。当他21岁的儿子在无预警,无任何症状的情况下离开家门,跑去武汉与另外两名年轻人一起烧炭自杀了。都是二十出头的年纪,正处在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还没来得及享受着可以恣意挥洒的青春,就匆匆了结了自己的生命。
这位中年丧子的父亲为了了解儿子死亡真相,决定一探究竟。他通过儿子的手机看到一个“约死群”,里面充斥着死亡图片和恐怖的字句。他通过跟这些人的交流发现,他们都各有困难,或者说,有无法走出的困难,深陷绝望的泥潭。
他们都各有困难,或者说,有无法走出的困难,深陷绝望的泥潭。
有人是因为身体原因,或许是救治的可能性不大,不想再忍受病痛的折磨。
有人是因为工作原因,工作压力大,还有是工伤导致的身体心理疼痛。
还有就是经济原因,其中大部分是网贷导致的,欠的越来越多,无力偿还,被那些越滚越大的雪球压的喘不过气。
最后总结出一点:绝大部分想死的,都有抑郁症。
其实,这都是些可怜的人,因为他们相信,自己已经没有办法能把生活变好。其中不乏想把最后一点钱花完就去死的富二代,以及永远不能满足父母过高要求和标准的学霸。
他们太累了,父母的忽视和过激的管束最终都将这些本该快乐成长的孩子逼入黑暗死亡的深渊。
一个原本优秀的孩子,不管怎么做,都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赞美,哪怕是一丝丝正面的肯定,这就是孩子最难最痛之处。
这要有多么让人沮丧和绝望?最终把孩子们逼向了死亡?世间的幸福只有一种,而不幸却是千千万。
有些人其实并不是真的想死,或者说没有那么强烈,但与那些丧且消极的人在一起就很容易被这种氛围感染。所以说,远离这种“约死群”,也能救人一命,更能救己一命。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生死就在一念间。但只要你在那最关键的时刻拉他们一把,就可以让他们跳离死亡而浴火重生。
03
躁郁和双向情感障碍
有关双相情感障碍,这并非单纯的单向抑郁,而是一种更复杂的抑郁症类型,也称躁郁症或双极症。有专家曾指出,华人男性30岁以前、女性35岁以前首次发作的抑郁症一般都是双相,这与青少年大脑皮层发育相关。
近年来中国双相发病有一个明显特点:以前高发人群年龄在25~40岁,现在至少提前10岁,且整体发病率在迅速上升。
与单向抑郁长期的动力缺失相比,双相有躁期与郁期之分,情绪像是周期性的波动曲线。
躁期,患者易出现情绪失调难止、精力高亢、思维奔逸、冲动性的人际交往及购物,甚至与现实脱节的妄想乃至幻觉等,这都被认作是躁狂的表征。抑郁症复杂特质性强,双相尤甚。而双向情感障碍的发病率在青少年中居多,这一现象不得不引发社会和家庭的担忧。
有个患有双向情感障碍的家长就承认自己是双相中偏抑郁、轻躁狂者。他记得的躁狂时刻,有持续多日只睡1~2小时,通宵看游戏视频。药物有副作用,他的内分泌失调,身有红斑,他就是成长在一个没有父母关爱的冷漠家庭。
但人的能量是守恒的,双相之所以同属抑郁症,是因一段时间持续兴奋后,会接着陷入无底的抑郁深渊中,程度或比单向抑郁更重,能量在起伏中消耗。
04
陪伴是最好的良药
所有的疗愈,都离不开爱。过去不懂心理学,更强调药物治疗,近年很多人才对抑郁症的认知形成逻辑闭环:生物、心理和社会。抑郁症的患病和康复都与这三方面相关。而青少年在社会层面获得的支持极少,包括家庭。很多孩子发病,但家长不知道那就是抑郁症。所以,父母对心理学的认知和学习对孩子的教育尤为重要。
当很多人不知从何而救时,只能选择自救。而自救的人首先需要学习心理学,了解自己和问题所在,进而理性有效的改变自己,这个过程很漫长,需要一种超强的毅力和自制力与忍耐力,但只要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刻,越往后路就越好走。
所以,任何药物和治疗都不如家庭的亲情和父母的关爱重要。都说“心病还需心药医”,青少年抑郁症多是缺少家庭关爱所致。所以,真正的良药是父母的理解和陪伴。
为了拯救更多的生命,我们的很多媒体机构以及平台也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如果你在一些平台上搜“自杀”两个字,一般会出现可以提供帮助的信息或者联系方式。
这里还有一个全国可拨的心理援助热线为需求者提供, “世界和我都在爱你。”
希望那些绝望的人,看到这些文字的时候,心里能够感到些许温暖,重燃对生命的渴望。
请看到本文的朋友能够大力传播转发,你的每一次转发就意味着一个生命的拯救,也是众多家庭幸福的保障。
最后,让我们向社会和广大民众及家庭呼吁: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