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后一次看见原本的那个自己,那是我27岁时,住在波士顿。我在读研究生,学业良好,拥有一群死*,是个多产的作家。我嫁给了高中时的男友,刚刚生下第一个孩子。当时,我最美好的时光是夕阳西下,在佛罗里达的海滩边轻轻摇晃着我的女儿;是晚上和丈夫一起跳上床,将双脚搭在墙上,两人说着话。未来看似有无限机会。
我无法找到一个特定的阶段,跟人说,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抑郁了。我的疾病是潜伏、渐进而又无情的。在读高中时,抑郁症在我身上进行过预演,有两年时间,我整天全身上下穿的都是黑色系,眼圈涂着暗色的眼影粉,在学校的走廊里,我紧紧用身体顶着墙,希望这样就没人会注意到自己。但在那会儿,我还不觉得这种情况很严重。
五年里生了三个孩子导致的激素水平不平衡、完成博士论文的压力,再加上情绪障碍症的遗传易感性,导致我步入了从未体验过的黑暗中。当然了,我没有立刻意识到这一点。否认是层薄纱;而坚定的否认则是一剂鸦片。身边的所有人看起来都跟我站在同一个自欺欺人的阵营里。我的家人会说,你就是压力太大了。你要请人帮忙带孩子,要把博士论文推后。
在我跟其他年轻的妈妈诉说自己累成一滩烂泥时,她们很理解地翻翻白眼,跟我说:“一点没错。”但她们并没意识到,我疲惫得快要没力气推婴儿车去公园,快要没力气问店员“帮宝适(Pampers)放在哪里?”我换了一个又一个医生想要寻找病因。查了贫血、低血糖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结果都是阴性。
从孩子们身中汲取的快乐,现在与悲伤紧紧捆绑在一起。在闻着他们刚洗过的头发的芬芳时,我总会意识到冷峻的现实:他们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我的保护之下。在轻抚着他们的后背时,我总会在内心深处想象着他们的将来——学会虚伪,日渐尖刻——最终,他们将离我而去,最终,我将死去,而后,他们也将不可避免归于尘土。
我也丢掉了好胜心。假如有同事赞赏我的智慧,我会在心里暗自嘲讽他实在是太蠢了,竟然看不出我是个笨瓜。假如有人问我做什么工作,我会说,“没工作”——这样一来,任何对谈都会戛然而止。我完全忍受不了社交;一天晚上,丈夫和我开车参加一个派对,结果我半道就从车上跳了下来。
这时,我三十五六岁,三个孩子分别是八岁、五岁和三岁,虽然出现了这些情绪,但在事业上我却一帆风顺:读完了地理学的博士学位,在麻省理工学院(MIT)担任讲师,完成了一学期的合讲课程,我的论文冒险投给了一家颇受推崇的大学出版社,正在润色阶段。但是,在每个星期,总有好几天晚上,我要开车去离家很近的一个水库,坐在树下,看着人们带着狗狗从身边跑过,想着要结束这一切。在参加诗人小组活动的路上,我会经过一家枪械店;待到时机成熟时,我清楚自己要去哪里。
我的白天,从间断打一两个盹,渐渐发展到连绵不断的长睡,中间只会偶尔醒一小会儿。我和丈夫并没跟孩子们解释,我这是因为抑郁。“妈咪今天有点累,”我们会这样跟他们说。在此一年前,或者更早,有一位心理治疗师告诉我们,应该对孩子们说出实情。我们说:“可他们还是小孩子,能懂什么呢?”“他们懂的,”她说。有一天,我们终于告诉了他们,大女儿抱着我问:“你们干嘛要保守这个秘密?我还以为天下的妈妈都跟你一样。”
在水库边逡巡了几个星期后,自杀渐渐占据了我全部的想法,我终于告诉丈夫自己的精神痛苦在加剧。第二天我就住院了。那是年6月。我们住在波士顿,但决定去芝加哥看病,找一位精神病药理学家,我的父亲也曾因抑郁住院,就是在这位医生的帮助下,父亲重拾健康。出租车载着我慢慢驶离,我转地头,看到三个孩子的小手按在楼上一扇窗户的纱窗上。就这样,我的世界分崩离析。
精神病区的大门一扇扇在我身后紧锁,在那一刻,我作为妻子、母亲、老师和作家的身份全部被剥夺,取而代之的是病人、病室号和病情诊断。在未获得许可的情况下,我不能打开冰箱门。如果处在自杀监护期,在上厕所前我需要先打报告。何时睡、何时醒、何时吃饭、何时参加集体活动,这一切都是别人说了算。在家时,我的日常生活紧紧和孩子们联系在一起,而现在,则完全围绕着每天三次从电梯推进病区的餐盘发出的声响。丈夫和孩子距我有千里之遥,我的恒星离我是那么遥远。我想念孩子们的气味,想念当我打电话时,他们紧紧抱着我的双腿时的情形。我把儿医院里,放在床上。我还记得睡觉时,他的一条腿搭在被子上,小脚从睡衣里钻了出来。
当孩子们来看我时,我得把母性的那一面召唤出来,哪怕只是一个小时。我挣扎着去洗澡,换上一条干净的运动裤和一件新洗过的T恤,胡乱涂一层唇膏,好让自己看起来像是个盗版的母亲样子。
我的医生将我第一次住院当成是一次所谓的“大清洗”,在这个阶段,他计划撤下之前我吃的药物,用几种不同的组合方式让我试着吃几种新药。多重用药——一次服用多种药物——让人心生不安。我看到有报道说,百忧解(Prozac)会赋予一些病人全新的人格:更快乐、更轻松,甚至更轻佻。
“你会把我变成什么人?”我问医生。
“我不会把你变成别人。你还会是你,只会变得快活点,”他说。“我觉得自己根本就不会再有自我了。”“我们会找到你的自我。”我还是很警惕。“只要别把我变成桑迪·邓肯(SandyDuncan)就成。”
对自我的羞辱,有多少是由精神障碍症的症状造成,又有多少是因用来治疗的药物而起?有点自相矛盾的是,精神病药物可导致焦虑、紧张、判断力受损、狂躁、轻度躁狂、幻觉、人格解体、思觉失调和轻生念头,而这些症状本来都是药物应该治疗的。在住院前,我每天的情绪可以从“坏”到“更坏”之间波动,每个阶段都伴随着深层次的感受。医生开给我的第一种药物是阿米替林(Elavil),它在减少我的绝望感的同时,也让我的其他各种感觉都变得迟钝。我再也感受不到任何东西。就像是从卫星电视节目换成了一个无聊的有线频道。
一些药物影响了我的情绪,而另一些,尤其是情绪稳定剂,则将我原本活跃的思绪绞成了一堆烂泥,我变得呆若木鸡——如果大脑也能淌口水,那么我的大脑真的在滴滴嗒嗒地流着口水。对我来说,遣词造句变得困难且缓慢。就好像大脑负责创造力的那部分的大门被锁住了。清晰的思维、记忆力和注意力全部离我远去。我在一点点消褪。
我想跟医生们讨论下正在消失的自我,而他们对这个话题却没多少可以说的。相比之下,他们反而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