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去看了《后来的我们》。
因为《犬之岛》只在我们四线城市上映了一个礼拜左右,等好朋友回来已经没得看了,只好去看了《后来的我们》。
没想到这是一部低于我预期、严重脱离现实、观影过程也很痛苦的电影。
豆瓣评分从昨天的6.8掉到今天的6.2,原本我觉着怎么着也过了及格线,就算有逻辑谬误还是能傻乐一下的,结果看得有如便秘苦不堪言。
我会以人物为主线,详细说说这部电影为什么这么不好看。
看过的小伙伴可以往下看了,没看过的……随便。
先说女主角。
女主角是*演的。可巧她现在的角色设定,基本都是:不幸家庭长大的野孩子,早熟却单纯,莽撞却有股子孩童般的性感。
但这部电影的人设却在这个方向上做到了极致。
故事一开始是女主在火车检票的时候找不到票了,井柏然适时出现说这地上是你的票吧。于是女主与男主及其两个朋友熟识起来坐在了一起,打牌笑闹以度过漫长的旅途。然后,火车停在了一个风景还不错的地方。于是,女主就跟男主等三个男生一起下了火车,打算就这么走……走到站。
看到这里我脑子里的警报器就响了。一个女生和三个刚认识还算投缘的男生,在冬天的荒郊野岭,一起走路回家,这件事本身没有错误。
但如果这仨男的把她轮奸了,社会舆论会如何评价这个女生和这群男生,大家可以自行想象了。
好,这是爱情电影,我们把这社会新闻类的假设按下不提。接下来的女主人设非常直接地告诉我们——她就是个golddigger嘛。
男主跟男顾客差点儿发生冲突,女主角过去打圆场的时候怎么打的?
不是用高明的话术,不是表达礼貌真诚的歉意,不是善意规劝也不是愤怒助威——直接赤裸裸利用性别红利跟他们打情骂俏息事宁人,从剧情看这并不是一次两次的事儿了。
当时,女主角和男主角的工作环境,是维修和贩售电脑配件的地方。注意哦,这个地方并不是bar或足浴店,是正经的电脑维修铺子。来这里的顾客大概率都是以解决问题为主。女主角真的犯得着用调情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吗?先试试用真诚礼貌致歉、高明话术劝慰的方式来工作,不好吗?我相信至少能解决90%以上的问题。还老是惹事儿的话,那你们考虑下是不是自个儿卖了假货或者脾气太冲。
初期的女主角,就是一个习惯用性别红利走捷径的女孩儿。
再看她后期找的男朋友。
可以分配到房子的北京公务员、在北京安家落户的地震局工作人员,如果成了,无一例外可以帮助她在北京安定下来。她的择偶意图不够明显吗?
你说女主角爹娘不管,从小缺爱,并非存了坏心。那“坏”和”蠢”,她至少得占一样吧?不坏的话,“蠢”就值得被歌颂吗?“蠢”就是值得被爱的理由吗?
至于在和男朋友分手后就大喇喇搬进男主角的出租屋,毫无芥蒂地住了下来,(注意,这时候的她还在跟买autoCAD的男人交往哦)我不多说。可以,这很主角。
再说男主。
最大的bug是,与女主角分手后,在——这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从一个被女友抛弃的loser,到研发出游戏大获成功、被各大节目采访上电视、买下了一所价值千百万北京豪宅的成功人士(注意到他家的阳台了么?注意到卖房子的人说十年后房价会跟纽约一样了么?)。
呵呵。
就又是一个隐藏的霸、道、总、裁。
完了个蛋。你好好一个现实主义的爱情文艺电影,又他妈给我们整出一个假大空、高富帅的男主角来。
这样一年多内就能发迹的男人,千千万万里能否挑出一个?这是明星出道的级别!这不是普通人!
一个之前住地下室,一包泡面跟女朋友分着吃的男人,没有人脉,没有背景,没有资金,连朋友都回家的回家、跳槽的跳槽。自己孤身在北京,就靠一台配置不高的旧电脑,你他妈跟我说一年多能白手起家成功进阶千万级富豪,我信,可这概率是不是小得太可怕了?
人的行为是有连续性的。从过去的灰心颓丧一夕之间变得励志又鸡血,这样逆袭的剧情能让观众过瘾,在现实中我却不相信。
其次,男主的狂躁症真的是病,得治。
男主毕业于北京挺不错的大学,十年前的大学毕业生。但你能信,这个受了一点儿挫折便给围观无辜路人一顿暴cei的男人,不是底层社会没文化的落魄中年男子?
把房间里的东西摔个稀巴烂的是他。
遇上没素质的难缠客户,自己忍不住也跟对方对骂的也是他。
你不是北京的大学生吗?你爹给你介绍*法大学的女朋友你都看不上啊。
为什么会这么愣头青、这么暴躁、这么冲动?这么的不快乐?
这样的心态和情绪反应,是……成功者的特征?
说这货以后不家暴,谁tm信啊!
北京真的有那么难混下去吗?
编剧导演真的脱离现实太久了,以为现在混北京的年轻人真的就住那昏暗潮湿的地下室。
我想说,日子真没那么惨。
男主角是(十年前的)大学毕业生,女主角后来也在认真卖房子了,两个人收入加起来,绝对、无疑可以租个整洁干净的单间的。
把屋子里那些垃圾扔一扔,稍微打扫一下,换点儿便宜家具,不就能好好过日子了吗?电影里他们住的小破屋真的卖惨卖过头了。在那种环境里换我我也得狂躁症。
真的,你们有那谈情说爱的功夫,先把房间收拾收拾,断舍离一下,别还往家里整破烂了,行吗?能不能拾掇干净好好过日子?破烂到两个人滚床单我都觉得他们身上会长虱子。
实在不行,你tm能不能换一盏明亮一点的灯?你们是连一盏灯都买不起吗?
好了,毕竟一包泡面都要两个人分着吃。
街边乞丐都吃得比你俩好。
男主的梦想是从头强调到尾的东西。
可这个梦想,在男主遭遇挫折时,没有让他期待、快乐、振奋。激励男主角振奋起来的,竟然,是失恋?这种把自己的未来*在别人身上的“爱”,也是蛮可怕的。爱得太深,有点儿病态。
最后,这个梦想的实现,被表达成了赤裸裸的——一座北京的房子。很好,这部电影再次强化了社会对梦想的刻板印象——说到底它就是个桥梁、手段,有钱才是终极目标,才是硬道理。嗯,你们没毛病。
如果你是女生——你不缺爹不缺妈,知道与男生交际的界限,不利用性别红利走捷径,不以有房子作为找男朋友的条件,那你就做不了女主角。没有一个像井柏然那样的大帅比会爱你。
如果你是男生——如果你不是那千万分之一的成功的社会领袖人物,在爱情里你就是个贱人,你在前女友面前抬不起头,你不敢回家,你都没法儿跟自己亲爸好好儿相处。你没有资格回忆爱情。你让人恶心。
最后说爸爸的角色。田壮壮也是真义气了,来演这个糟心的爸。
爸爸这个角色,在这部爱情电影里,可以说画蛇添足,也可以说锦上添花。
编导把这个角色过于悲情化了:爸爸最后眼睛出问题快医院。
男医院无果后,竟然就,就放弃了?就……回北京跟女主角纠缠去了?纠缠完了分手了再找新女朋友,找到了回家见爸爸,那时候爸爸已经彻底瞎了。
你们能不能把“眼快瞎了”当回事儿啊!去治一下不好吗?啊?
我知道爸爸这个部分如果放在家庭剧情的电影里,再多加上一些细节,配上田壮壮的表演,一定会不错的。可放在爱情电影里生生来那么一笔,让人觉得就是硬生生来凑数儿的,或者憋着一口气把它当催泪弹使,也不管衔接得流不流畅,让人颇感居心不良。
最后,后半部分,男女主那qq空间签名一般的“如果后来我们×××系列”的一问一答;那mv般的画面布局;那完全没有共鸣的年轻人的状态描述;那根本没有本质冲突的作、假、无事生非的剧情……
最后,我个人觉得,年轻人面对爱情和亲密关系,最头疼也最精彩的一点,是寻找和确定爱情。
欧美许多优秀的爱情电影,都是用大量篇幅来描述男女主角为什么会相爱。为了心安理得地爱上对方,时间跨度之大让人难以想象(《爱在》三部曲是18年,《两小无猜》是用了大半生)。
这个过程的细致隐晦,非常暧昧和有趣;这个过程对两个人生命与灵*的探索,也非常深刻。
国内的不优秀的爱情电影,就都是:两个年轻人理由牵强地相爱了,莫名其妙就爱得死去活来此生难忘。但就是因为狗比叨叨的原因无法在一起。
如何遇到并确认那个让人此生难忘的人,才是爱情故事最值得探究与着墨的地方不是么?
希望这是我的年度最烂电影。
一部差片带来精神伤害真的太巨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