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躁症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3岁的印记,恨了16年
TUhjnbcbe - 2021/1/10 2:24:00

一位母亲走进了咨询室。她是位职业女性,很漂亮,穿着光鲜亮丽,但神情却很疲惫无助。这位母亲述说她读初中的女儿小宁2年前开始情绪低落,学无兴趣,被医生诊断患严重抑郁症,已经辍学在家很久了。几年来她带着小宁走访了香港和内地各大医院。小宁吃了不少的抗抑郁药,也吃了中药,未见好转,后来出现抑郁和躁狂交替发作的症状,并且总是跟母亲对着干,还经常扭捏打她的母亲。但过后,又会后悔,会跟母亲说对不起,她也不想这样的,她是爱她的。然而,不久后,她又会出现这种情况。去年,还时常威胁母亲她要跳楼自杀,母亲经常处于害怕之中。她不明白为什么女儿会如此折磨她,恨她,还打她。

在咨询中,随着我的提问,这位母亲让我了解到,在夫妻都是CEO,创业时期工作很忙,小宁出生不久后就被寄放在爷爷那,几乎见不到父亲,而一两个月见母亲一次。后来长到读小学了,夫妻也没那么忙了就接她回来,不过母亲也还是经常出差。很多时候女儿要跟她打电话,母亲就让她写在笔记本里,回来再说。而女儿一开始还是会打电话,后来也学会了写。但是到近年,女儿似乎变本加厉地打给她,每次母亲出差她就狂打电话,没话说也打,后来发展到报复式地打,还说就是不让母亲闲着,让她每天每时每刻都不得安宁。由于女儿生病了,现在她已经跟女儿一起住了,但是女儿却似乎在千方百计地折磨她,后来抑郁症发作的时候,也不搭理人,还会自残,威胁要跳楼自杀。她觉得女儿是故意吓她的,但还是担心万一一念之差真的跳下去了怎么办。她这两年工作都不做了,到处陪着她看医生,每次都中途而废,也不见得好转。再后来,她开始欺负她的弟弟,指责她的弟弟,跟母亲闹。这位母亲开始担心小儿子也会受到影响。

当第二次咨询时,这位母亲带着小宁走进了咨询室。漂亮的小宁显得冷漠,和敌对,低着头。我提出跟她玩个小游戏,她表示感兴趣,但玩这个游戏需要一些技巧。玩的时候小宁由于信心问题做不好,母亲见女儿反应慢,立刻就说教她应该怎么做,她立刻紧张得更不会思考和尝试了。我让母亲先不要教,耐心等,我让小宁自己再试一次,并告诉她用多少时间都可以,这时母亲见不能帮忙,刚好去了一下洗手间,小宁立刻就想到方法了。这里就看出了母亲平日的教导引导方式上的问题,缺乏耐心和鼓励,缺乏引导,而会强加自己的观念,要求和方式。但其实,只要给于耐心、陪伴、鼓励、引导,孩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才能培养起来,并不与父母关系僵化或厌烦、敌对。

小游戏后,小宁比较放松,也比较愿意交谈了。但她刚想说一些话,母亲插话了。女儿突然抬起头,怒目转向她母亲;”我讨厌你,你走,你不要在这里!我不要你听!”小宁对母亲的情绪很大,几乎是无论母亲如何她也抗拒。我微笑地稍微安抚了母亲,请她40分钟后来接她的女儿。

当母亲不在场的时候,孩子舒服了一点。想说却不知如何表达,低着头。在耐心引导下和石头心理投射法中,小宁点头认同了我对她摆放石头的家庭关系分析,她才慢慢说出心里对母亲的感受。谈起父亲时,她说着说着就哭得很厉害,然后转为愤怒,几乎用吼地说她特别讨厌父亲。父亲比母亲更不回家,小时侯她对他一点印象都没有,后来被接回家跟父母住的时候,她很不喜欢见到他,见到了也很陌生,他也只会训斥她,她现在就算在家对父亲连招呼都不打。但当问到父母对她好不好时,她说,不好,不过妈妈会买很多她要的东西。

0-10岁,特别是6岁以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这个阶段,对孩子的性格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这个阶段的孩子也最需要依赖父母,特别是早期对母亲依赖的时候,母亲没有在身边,孩子缺乏爱,缺乏安全感。恋父的阶段,父亲也不在身边。父母双方都没有陪伴孩子,孩子更没有安全感。父母关系不和,也会影响孩子日后的人际交往。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父母出于内疚自责也经常会通过物质来祢补情感关系上的缺失,而隔代的抚养,通常会有溺爱的现象出现,对孩子的成长也有些负面的影响。这位母亲后来也承认,爷爷对小宁是溺爱宠爱的,所以小宁的脾气从小也大。而父母经常以买这买那来祢补她,但却祢补不了她精神上被父母爱的需求。逐渐长大后,虽然小宁接回来住,孩子对父亲是没有感情的,而母亲是唯一可以依赖的。

而母亲又特别忙。每当她出差,小宁都会打电话给她,母亲就叫她写在笔记本上,回来再说。小小的她不能反抗也只能照做。其实在孩子遭遇冷落,命令而无助,难受又不能表达出来的时候,为了避免痛苦,孩子的心理防御机制开始起作用,情绪被压抑了。等到母亲回来的时候,已经没什么说的了。她的情绪并没有得到接纳,处理或是宣泄,而是被慢慢地压抑到了潜意识里。而在意识层面上,可以观察到的是她与母亲的话也越来越少。但当这种需求被再次点燃的时候,会是一种变本加厉的偿还,再加上初中这个阶段,刚好也是青少年叛逆期。几个因素加在一起,心理问题就一燃即爆。这个孩子,从小缺失了父爱,也憎恨父亲,便会更加渴望母亲的爱,甚至把对父亲的爱的渴望和恨也投射到母亲身上,对母亲的期望和要求也自然会更多。对于她来说,从小就有被父母抛弃的感觉。母亲对她也是不理不睬的。她总是一个人,她也没有伙伴,心里对母亲又爱又恨。

如果一个孩子内心起了矛盾冲突,自己的一部分与自己的另一部分关系不协调,那么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也不会和谐。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不和谐,那么自己与周围亲朋好友的关系也会不和谐。小宁对爱的渴望转变成了愤怒,而愤怒也是一种强烈的情感。被压抑了很久,人内心太痛太愤怒的时候,会寻求外在肉体的折磨来缓解,通过折磨自己和折磨他人得到痛苦情绪的舒缓。她的痛和恨让她开始折磨她的母亲,与母亲厮打。折磨后,看到母亲的痛苦和哭,就有一种快感。其实也是一种偿还和报复的心态。而过后,就开始内疚,痛苦,自责,有时也去安慰母亲,但第二天,又不由自主地“欺负”母亲,有时后母女俩也会互捏互抓互打起来。这种心理矛盾冲突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母女关系。

心理治疗一向来不是个简单的处理过程。从母亲和小宁的意识层面上能想到的事件进行的分析如此,而真正的原因是否仅仅如他们回忆的呢?还有吗?孩子内心的矛盾冲突最初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因为最初的那种感觉,也就是发生在最年幼的时候的经历。对当时分析判断能力、理解能力也还比较差,又比较敏感的孩子来说,通常,那时心理创伤是最大的。我们只有找到了最初的引起这种爱与恨冲突的感觉的事件和后面叠加强化这种感觉的一些重大的事件,加以修复,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她。

在催眠治疗中,首先是通过小游戏让小宁了解催眠和潜意识对她的影响。她对催眠很好奇,所以也很信任配合。然后对她进行了催眠敏感度的测试,大概了解可以做到什么程度。并告诉她,第一次催眠体验,帮她放松,减去压力,释放一些堵着她心头的闷气,负面情绪,让她舒服点,什么都不用想,听我的照想照做就好。她同意。治疗完成之后,她舒心一笑主动要求可以让她妈妈上来跟她一块聊了。我让她自己打电话给妈妈邀请她上来。她妈妈上来后我们就这一次的治疗一起做了分析分享,也约定了下一次更深度的童年回溯催眠治疗时间。

第三次治疗,她母亲反馈说他们关系好了很多,女儿对她的态度有点好的转变。我鼓励她,要给予耐心,和支持。这一次的年龄回溯催眠中,孩子的潜意识带她回到了与现在她的爱恨矛盾的感觉和体验一样的过去,她回到了对她影响重大的12岁,10岁。。。都有与爱恨矛盾相关的事件发生,白天,还是黑夜,室内还是室外,自己还是与父母一起,周围是否有人,发生什么事,有什么感觉,一切都历历在目。她的泪水不由自主地流下来。我对她的这些感觉加以引导,和对每一个心理创伤进行修复,直到她觉得安全、舒服。继续往前,3岁。。。3岁,停了下来。在催眠中,她开始哭,很委屈的样子,她以3岁小孩的声音和神情说,她看到了妈妈打了她一巴掌!但她当时真的没有做错什么,甚至不知道发生什么事。说着,伤心的脸变得扭曲,愤怒。我问她,那你现在的感受是?她说:”我很生气,我想打回她一巴掌。后面那句是让人惊讶的,一个3岁的孩子这样想。“那后来呢?”她说:“我比她小,不敢。”她停了停,我怕。但是我很生气。她突然又大声哭起来说,我爱妈妈!为什么她打我!我讨厌她!她不爱我!她自己生气,就打我!我想打回她,让她知道!”3岁的孩子,还未能理性地分析,却经验了,所有敏感和不理解,以及身体的痛却让她有了一个印记,甚至是发了一个誓——要打回妈妈!而在后来的成长中,其他的类似事件也会叠加强化这个最初的感觉。久而久之,随着时间飞逝,显性记忆会越来越模糊。很少人会记得3岁以前的事情。而这个记忆就编码到了潜意识中。但在日后的生活中,却时不时受到类似事件的刺激,就会被一次次被提醒,会越来越出来作用于她的信念系统,思想以及行为中,让她很不舒服。接下来,运用了催眠技术确认了3岁是最初引起的时间,此前孩子是相对快乐的,便运用了心理创伤的修复技术对这个儿时创伤进行修复,她内在的那个小孩受到了安抚,获得安全感,也开始原谅妈妈。催眠唤醒后,我让这位母亲跟她就此事沟通。妈妈也很惊讶,更不记得有这个事情了,但还是跟她说了对不起,她是爱她的。如果她打她,应该当时是有自己的情绪原因或是其他原因,但是她是爱她的,也不该不跟她解释。女儿也流下眼泪,拿纸巾叫母亲别哭。他们的关系又有了进一步好转。

至于这个记忆是真实的,还是是女孩自己潜意识里的编故事?我想这个已经不再重要,谁也没有答案。但是重要的是,这个在她的潜意识里面。她曾经误会,或者不理解,曾经有创伤,曾经愤怒,而现在理解了,原谅了,修复了,好了。女孩的情况有了好转,后来也重新回到了学校。催眠治疗的效果在以后的生活中,有一些还会逐渐体现出来影响她。过了几个月,甚至一年的追踪访问中,母亲说女孩已经好了很多,没什么大问题了。

还想知道更多关于催眠的知识吗?

1
查看完整版本: 3岁的印记,恨了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