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蓝时见鲸,梦醒时见你。
你好,我是鲸落。
我从小就容易犯胃病,幼儿园到小学的很长一段时间,半夜里都会爬起来吐。吐完就拆开一包闲趣,然后一边嚼苏打饼干,一边看窗外星星一点一点隐下去,天光一点一点亮出来。那个时候,没有手机电脑等等任何电子设备,没有人陪我聊天,点了驱蚊蚊香连蚊子都不会来陪我闹一闹。时间就那样摇摆着过去啦,我只记得那个年纪的我会想乱七八糟的东西,想人死去到底会不会痛,想人为什么吃多了饭就能长大变聪明,想人为什么要日复一日去差不多的地方见差不多的人……哈,奇怪吧,但倘若你现在要把我两三点喊醒让我冥想人生,我肯定给你一巴掌。不过偶尔,我还是老样子胡思乱想,写出来的文字也像极了流水账。你看,估摸一下,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用来睡觉的,太浪费了!如此算,一天哪有24小时?假设没有生理需求的因素,我们是不是可以不用睡眠了?或许你不明白我到底在扯扯些什么,我也不需要你明白。只需静静地,跟我一起感受这第三篇,村上春树的,《眠》。本文约字作为一本现代短篇小说,我必须说明,从客观角度上来说,《眠》的可读性并不强,因为它并未陈述出一个有因有果的故事(当然对于我这种自带非主流青春文学tag的人来说实在很喜欢村上春树这样的表达)。村上春树并未宣扬任何价值观念,或是设置任何讨好读者的线索与机关。对于看惯了一般性叙事文章的朋友来说,初读《眠》的感觉或许是味同嚼蜡的,你或许会一头雾水,对这本“涂鸦之作”的不知所云无法置评。《眠》是无序的、杂乱的、随心所欲的,但它是真实的,符合当下环境的。它的描述是极其私人的,拥有个人色彩的,像极了自己内心小宇宙的真实描写,故而是怪诞的且极其有个人色彩的。《眠》被誉为村上春树的觉醒之作,翻看后记你会了解到,村上春树在写此书之前正遭遇写作与人生的低潮。于是他跑去了希腊和土耳其旅行了一个月,在内心慢慢变得柔软之后,几乎一气呵成地写下了此书。所以你会感受到一种极端,来自于内心深处隐忍许久又突然良心发现似的极端。阅读这本书时,你将会感受到,从一个日本全职家庭主妇的第一人称视角所展现出来的所谓的卡夫卡式荒诞以及爱伦·坡式惊悚。·卡夫卡式荒诞:故事和人物形象近乎异化而扭曲,擅长通过荒唐的事件及人性的变形与正常生活语境下的对比,突出在精神动荡的时代里人们对现实的慌张与惶恐。·爱伦·坡式惊悚:具有哥特风格,文风*魅幽婉,多对人物心理加以描写并突出道德探索和人性冲突的主题,擅长在凄美的充满血腥和死亡的惊悚中写尽人类灵*深处的善恶纠葛以及对死亡和惩罚的惧怕。补充一句,私以为《眠》的装帧和插画是村上的所有书里头最好的,出版社当真是细致地体味了书中的种种情感,算是文字的细微补充,这让怪诞、恐怖、梦境、现实更好地相交织在了一起。Part1
足迹之类原本就是无谓之谈腐烂,它来源于日复一日。“这就是我的生活。是我变得睡不着之前的生活。每天差不多都是相同的重复。我记简单的日记,一旦有两三天忘写了,就会搞不清哪个是哪天的事。昨天和前天颠倒顺序,也没有任何不便。我不时想,这叫什么人生啊!”“我仅仅是感到惊讶,惊讶于昨天与前天毫无区别,惊讶于自己被编排入这样的人生,惊讶于自己留下的足迹甚至还未及认清,就在转瞬间被风吹走变得无影无踪。”在日本,全职家庭主妇并不少见,她们将丈夫、孩子与家庭作为自己的全部,鲜少有人对她们表示不尊敬,当然,对日日重复繁琐事物的她们来说,也应该受到尊敬。书中的女主人公并没有遇上什么大事儿,丈夫没有出轨,儿子没有叛逆,婆媳关系也极其融洽,她只是在某一个深夜的梦魇之中突然满头大汗地醒来,发现自己的状态“行将就木”,简单来说,自己的生活已不是为了自己。“尽管在看书,但我马上就会转念想起别的事情来。孩子,购物,或者是电冰箱出了问题,亲戚的婚礼该穿什么去好,再不就是一个月前父亲做了胃切除,诸如此类的事情浮上脑际,枝枝叶叶朝着四面八方纵横蔓延。”在这里,我要说明一下我自己的一些观点和想法:我个人一直以来都十分排斥诸如公务员、老师、医生这样的职业(或许以后会“真香”),当然我并不是说不尊重这些职业,相反我是非常尊重他们,因为我目前无法安于其中,感受精彩。可能还太过年轻幼稚,我十分害怕过早安稳下来,过上每天都在同一地点,见同一些人,做同一些事儿的生活,这样的生活一来需要沉稳性格的支撑,二来需要当事人有自寻其乐的能力,我自认还没有这样的能力。暂且把“家庭主妇”也当做是一个职业,那么对于我上述两点,这个职业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那些没见过大千世界的人,迫切地渴望安于现状,追求着母慈子孝的家庭理想;而对于那些见过很多有趣的人,看过花花世界的冰山一角的人,或许最终也会追求安稳,与往复的日子相拥。但无论如何,我都希望并祝福各位的生活能够充满色彩。闲暇时可以是与书香伴,也可以是品茶、下棋、运动、旅行。俗气一点来说,就是无论选择怎样的职业和生活,都要保持永远热血和永远热泪盈眶。我想,若是一定要说村上春树想通过《眠》告诉我们什么,那就是希望各位人生中的每一步都有迹可循。Part2
我读什么书根本没人感兴趣在《海边的卡夫卡》中,村上春树写道:我在自己周围筑起高墙,没有哪个人能够入内,也尽量不放自己出去。而《斯普特尼克恋人》里有着关于孤独再好不过的比喻:“我们尽管是再合适不过的旅伴,但归根结蒂仍不过是描绘各自轨迹的两个孤独的金属块儿。远看如流星一般美丽,而实际上我们不外乎是被幽禁在里面的,哪里也去不了的囚徒。”表面看来,女主人公和他的丈夫的关系是极好的,两人过着相敬如宾的生活。妻子鼓励丈夫的事业,丈夫辛勤工作还贷款支撑家庭。然而实际上,在女主人公失眠的17天里,发生改变的这段时间里,丈夫从未发现任何异常:“我在那迟钝而无感的冥暗中行走、进餐、与人交谈。不可思议的是,周围的人都不曾察觉我被放置在这种奇异状态中。”“丈夫每次都肯定酣睡不醒,孩子同样也在深深酣眠。他们一无所知,深信世界毫无变化照常运转。其实并非如此,世界正在他们并不知晓的地方发生变化,甚至无可挽回。”另一方面,女主人公的社会交往层面也几乎是断绝的,她不想与任何人产生瓜葛,也没有闲工夫跟别人喝茶聊天,她倾力游泳,游玩就想马上回家看书。她为了尽义务而购物、做饭做菜、打扫卫生、照料孩子,为了尽义务跟丈夫做爱。谁都没有注意她的变化。谁都不曾注意她根本睡不着觉的事,她在没完没了看书的事,她的大脑正徘徊在远离现实几百年几万公里的地方的事。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女主人公先前为了生活抛弃了自己,比如喜爱的甜食和读书,比如因为还有两个亲妹妹年幼故而必须体谅父母放弃读研深造,另一方面是长久以来习惯以“优秀媳妇”的身份面对除自己以外的所有人,才会在白天和丈夫一起吃饭时“优雅咀嚼”,夜深人静边看书边吃巧克力时“大快朵颐”。一切,只要习惯了,都绝非难事,不如说非常简单,只要切断大脑与肉体的联系即可。“我聚精会神地读下去。上卷读完三分之二,我看了看时钟。十一点四十分。十一点四十分?丈夫马上就要回来。我慌忙合上书,冲进厨房。做了份凉拌豆腐后跑到卫生间仔细刷牙,去除巧克力的气味。”Part3
我是企待睡去的肉体也是行将醒来的意识“我当然想继续读《安娜·卡列尼娜》,但又想和平日一样去泳池游泳。犹豫了许久,还是决定游泳去。我无法解释清楚,但大概是想通过剧烈地运动身体,将某种东西从体内驱赶出去。驱赶出去。可究竟要把什么东西驱赶出去?”书中不止一次的提到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安娜不满足于缺乏灵*的生活,热烈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共鸣,但最终还是死在了舆论和世俗的车轮之下,我个人认为,这也暗示了该书中的女主人公的结局,当灵*和肉体发生了断裂,最后迎来的必然是毁灭的结局。缺少睡眠将变得怎样?其实客观角度来看,精神病学症状学中的“意志行为增强”似乎比较符合女主人公的行为——不睡觉,不困,食欲增大,总想做点什么。常见于轻躁狂发作。所以在女主人公眼中,丈夫的长相日渐猥琐,儿子也不再可爱。这暗示着她的肉体在逐渐走向死亡。女主人公认为,睡觉是死亡的延伸,睡着了就等于死了,而所谓死,或许就是在黑暗中保持永恒的清醒。对于我来说,死亡是永恒的无法思考清楚的概念,故而对于该书中传递出来的对于死亡的理解,我不予置评。最后,简单说明一下我对全书结尾的理解:这个结尾算是戛然而止的,是有开放式自行理解的意味的。女主人公在一个铁皮的“子宫里”,被两个带有攻击性的男人摇晃,这总会令人联想到前文警察告诫的凶杀强奸案。我个人的理解是,女主人公对于半夜两点半独自在外晃悠追求自己的行为,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那么村上的意思是不是,应该在常人们所定义的“白天”追求自己,展现真实的自己,而不是在“黑夜”不睡觉呢?四周静谧无声,午后平和的阳光流溢在房间里。我们比现在更年轻,更充实。一千个读者势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以上仅代表我个人观点但无论如何,谢谢你的时间,也谢谢你能把它看完下次见啦WhaleFall
欢迎光临我的杂七杂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