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一名年轻的中国医生在法国卢浮宫里连续待了三天。每天早晨,他背着一根长棍面包和一瓶矿泉水排队入场,直到傍晚时分才离开。多年后,身为上海交大医学院副院长的那名中国医生还要向这些名画“搬救兵”,弥补当今医学教育的缺失。
“离经叛道”的医学先驱
一个夜晚,上海交大医学院副院长*钢为学生们点开PPT,第一幅画:伦勃朗,《拉普教授的解剖课》。
“这是一幅作于年的画作。当时,28岁的伦勃朗,通过一个解剖讲解场景,画下医生们富有动感的肖像。在很多人看来,伦勃朗的画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从医学的角度看,这幅画也记录下一个重要变革:解剖学的出现。”*钢介绍说。
在中世纪,人体解剖是禁忌,有限的解剖知识主要来自盖伦的解剖书,而后者主要通过解剖动物推断人的相关脏器状态,错误不言而喻。当时有一名学生,名叫维萨里,他对盖伦的解剖书高度怀疑,为此,他常到无名墓地取出骨骼,或从绞刑架上收走无人认领的尸体,自行研究解剖。年,维萨里公布《人体构造》一书,真正翻开了人体解剖学的第一页。
这种实践精神也体现在达·芬奇身上。“他的解剖透视名画《维特鲁阿人》是例证之一。比如《蒙娜丽莎的微笑》,从解剖学角度来看,人微笑时,嘴角和双眼会因肌肉带动而微微上翘。
但这幅画里却没有,主人公的嘴角和双眼被蒙上一层薄纱,神秘微笑就此诞生。”有人说,达·芬奇之所以熟悉人体结构,医院解剖了不下30具尸体,由此对人体每块骨骼、肌肉的位置了如指掌。
画布上记录外科学巨变
“医院里的外科大夫地位很高,其实外科学出身卑微,起初与理发师为伍。”*钢说。不少学医的人也是过了很久才知道,理发店门前的滚筒最早只有“红白”两色,正暗示着医学与理发业曾经的“交集”:白色代表干净的绷带,红色是被放血病人染红的绷带。另一种说法是:“红白蓝”三色滚筒中,红是动脉,蓝是静脉,白是绷带。
直到19世纪,外科医师才逐渐摆脱与理发师和放血者的联系。伊金斯的杰作《大诊所》是一幅19世纪70年代美国外科的快照,展示了当时著名的外科教授格罗斯将要进行的骨髓炎手术。
从画面上看,患者正在接受麻醉,但外科医们没有手术专用服、没有口罩、没有手套,未消*的器械随意暴露和使用,周围有很多人像看戏一样坐在旁边。这就是当时的外科手术环境。
在这10年间,李斯特消*术的发明,让外科真正从野蛮的放血时代进入到抗感染时代;麻醉剂的出现,让外科手术变得可行;此后,抗菌素诞生,外科手术真正进入一个平稳的状态。直到今天,外科成为最令人崇拜的学科。
名作中的药理和疾病
*钢饶有兴致地准备了一组匈牙利民俗画《秋收的喜悦》,在这组图画中,人们享受着秋收后的果实,开心地蹦蹦跳跳。不过,医生并不这样看。
“这不是高兴,而是精神狂躁症!”*钢分析。画面上,麦子被堆在狭窄、潮湿的空间里,很容易霉变,诱发*曲霉素。如果把这些霉变的麦子磨成粉,烤成面包,*素就会变成麦角碱。这是一种高度动脉血管收缩剂和中枢神经兴奋剂,如果长期服用,动脉血管会收缩,尤其是小腿部分容易坏死,最后只能截肢——画面上,有些人是断腿的,这就是麦角碱中*。
后来,人们从发霉的大麦中提取了麦角碱,现在孕妇生孩子时如果不顺利,滴点儿麦角碱,就能帮助子宫收缩加快——它成了一种药。
一组民俗画,可以看出疾病的发展过程、发病机理、保健防病知识、食品储存方式、新药发明历程等。如此授课,让医学变得有趣。
(摘自《跟着博物君长知识》)
↙点击原文链接购买《跟着博物君长知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