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宝性论释?善说日光》第12课
觉囊全知朵洛瓦著
索达吉堪布译讲
科
判
梳
理
科判分析
“如来藏”品讲到十种意义,其中“真实无变”,即如来藏恒常无有变化,又分为三个层次:一为不清净地的凡夫地之如来藏;二为清净又不清净的菩萨地之如来藏;三为极为清净的佛位之如来藏。今天讲菩萨阶段的如来藏。
因为菩萨超越了生死轮回,所以,虽然在轮回当中示现生、老、病、死,实际在本体上并没有这样的痛苦和烦恼。
宣讲论颂
癸二(认清十地佛子功德)分五:一、发心功德;二、入胜行功德;三、得不退转功德;四、最后有功德;五、宣说成办二利之差别。
子一、发心功德
科判分析:
本科判开始讲“认清十地菩萨的功德”,这里从五个方面阐述了从一地到十地菩萨有哪些功德。首先是讲一地菩萨发心的功德,然后是二地到七地菩萨入胜行的功德。
这里的发心,指一地菩萨发起了胜义菩提心。
佛子证悟此,无变法性已,
无明蔽众见,生等诚稀有。
颂词释义:
佛子证悟此,无变法性已:一地菩萨完全见到了凡夫位没有见到的(现量证悟)、无有任何生老病死的、无为法的、清净的、本体是空性的法性如来藏,自己解脱生老病死的真正痛苦。
无明蔽众见,生等诚稀有:但在那些被无明白翳蒙蔽慧眼的众生们看来,这些菩萨们还是有“生”以及“等”字所包括的“老、病、死”等情形。这实际上就是菩萨度化众生、成熟众生的一种方便方法,这是非常稀有的。
重难点分析:
1.见如来藏的区别:
凡夫地和资粮道、加行道不是现量见到如来藏,而是以总相的方式见到,到了一地时可以完全现见如来藏的本性。
2.“无”而现“有”是否真的稀有?
其实并不算稀有。虽然菩萨已经证悟了空性,远离了生、老、死、病,但因菩萨要度化众生,就要“住”于轮回,既然菩萨要“住”于轮回,也就会在众生面前示现生、老、死、病。如《入行论》云:“为度愚苦众,菩萨离贪惧,悲智住轮回,此即悟空果。”菩萨本来已经离开了贪惧,但为了度化众生,还需要依靠智慧和慈悲住在轮回当中,这是证悟了空性的结果。因此,菩萨虽然具足诸多功德,但在众生面前也会有如此显现,这是非常合理的。
3.有何信心得何悉地。
有信心的弟子,会把自己的传承上师当成佛;有些视师如菩萨;有些视师如阿罗汉;有些视师如“坏蛋”。不管怎样,你把上师看成什么样,自己也得到同样的悉地。
如《前行》中老妇女依靠狗牙成就的公案——因为老妇女的信心,让佛陀的加持全部积聚在狗牙上,依靠这种缘起力而获得了成就。
获得圣行境,示于凡行境,
故成众生亲,方便大悲尊。
颂词释义:
获得圣行境,示于凡行境:如是远离罪业不善法道,获得圣者行境——现量见到一切万法的法性,同时也从轮回的生、老、死、病之中获得了解脱,虽然菩萨已经获得了解脱,但是在众生面前仍旧示现生老死病等,而成熟所化众生。
故成众生亲,方便大悲尊:由于这种缘故,最后完全变成他们的至亲,再以各种方便方法,比如四摄法——爱语、布施、同行、利他,摄受、利益他们。为什么要用各种方便方法呢?因为菩萨具有最殊胜的大悲心。
重难点分析:
1.何为圣者?
所谓的圣者,有时候超凡入圣——即离开了凡夫的状态,得到圣者的境界,叫圣者;有时,远离了凡夫愚昧获得了声闻缘觉果位,也叫圣者;有时,离开了二乘境界获得了菩萨果位,也叫圣者;但这里的圣者,指远离了罪业——不善道,故而也叫作圣者。
2.菩萨的大悲方便。
菩萨为了度化众生而示现多种幻化,慢慢地与众生打成一片……比如世间的猎人、妓女等任何众生,菩萨的化现完全和他们相处在一起,变成特别殊胜的密友,再以各种方便方法利益他们。
如果没有大悲心,菩萨根本不会和业力深重的凡夫处在一起,更不用说交往乃至成为密友!但正是因为菩萨具有特别强大的悲心,并以智慧观察到度化众生的唯一方法,就是和光同尘,融入众生……因此,佛经里也讲到菩萨在人类当中以人的形象度众生,在动物中以动物的形象度化众生,包括地狱、饿*、阿修罗道,菩萨也无处不在。
菩萨如此行持是因为强烈的大悲心,并已证悟了法性。
3.菩萨度化众生究竟。
《大宝积经》中,佛陀对目犍连说:“我可以为众生做各种事情,甚至除粪便、割草、锄土等非常卑贱的事情。但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并没有好与坏的分别。”又说:“我不忆尔时所好作务随去。不好作务而不随去……无有为事而不究竟。无有作善而善不终讫。”
意思是:我不会只做所谓好的事情,不好的事情就不做,只要对众生有利,无论好坏都会去实行。并且,所做之事不会有丝毫的不究竟,所做善事从来都是善始善终。
4.教诫应平等恭敬佛菩萨与众生。
我们很多人,对上者和下者态度有天壤之别,而菩萨对任何众生都一视同仁,无论是转轮王还是乞丐都平等对待。
我们不知道菩萨身居何处,到底谁是菩萨、谁是凡夫也很难说,也许你认为应该恭敬的领导未必值得恭敬,你所轻视的下属反而应予敬重……唯有平等相待,才是对我们修行最为有利的!正如寂天菩萨说:“修法所依缘,有情等诸佛,敬佛不敬众,岂有此道理?”
子二、入胜行功德
彼离诸世间,世间中不动,
利世于世间,不染世垢行。
如莲生水中,不为水所染,
此虽生世间,不染世间法。
颂词释义:
彼离诸世间,世间中不动:住二地至七地间的菩萨,以智慧力真实超越了一切世间行为,但以悲心驱使而于世间中不动。
利世于世间,不染世垢行:菩萨住于轮回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益世间的可怜众生,以示现生老死病种种形象度化他们,同时在此过程中亦不会被世间所染污。
如莲生水中,不为水所染:如同莲花尽其一生长于水中,非但不会被水的各种污垢染污,反而更显绚丽多姿、鲜艳灿烂。
此虽生世间,不染世间法:所以,菩萨无论住于轮回何处,即使最具染污的地方,其本质都不会被世间八法、生老病死、烦恼等所染污。
重难点分析:
1.智不住三有,悲不滞涅槃。
住一地、二地至七地间的菩萨证悟了人无我和法无我,有无我的智慧。有了这种无我的智慧就能远远超离世间所有的行为。但这样的菩萨不会像声闻阿罗汉一样独享寂灭,而能住于世间不动摇,因为其悲心非常强烈的缘故。
比如发心做慈善坚持给贫困学生讲课的老师,因为觉得这些孩子特别可怜,所以一直坚持不懈地给他们传授知识……其实,菩萨对轮回根本没有什么可羡慕的,对一切都完全了如指掌,但一看到愚昧众生需要度化时,就不忍离开世间。
这样的菩萨因具智慧已能超离轮回,因具悲心而不舍世间,所以在世间中一直陪着我们这些可怜的众生。他们即使住于轮回,表面看起来与众生“同流合污”,实际上并没有受到世间八法、生老死病、烦恼痛苦的任何染污。
2.菩萨永远不会被世间过失法所染。
长久住于世间的菩萨不会被世间染污,如同莲花(辞藻学中常称之为“水生”——即水里面产生的莲花)。如果是布匹、木头等其他事物,在水中一段时间就会染上水垢,或者变质、变色,但莲花在水中非但不会被污垢染污,反而会显的更为绚丽多姿、鲜艳灿烂。
所以,菩萨无论住于轮回何处,即使是最染污的地方(如同莲花住于水),其本质不会被世间八法、生老病死、烦恼等所染污。《华严经》云:“菩萨种种方便门,随顺世法度众生。譬如莲花不着水,如是在世令深信。”菩萨以种种方便随顺度化众生,就如同莲花不着水一样,在世令很多人产生信心。
3.菩萨与凡夫的共与不共。
共同之处在于,菩萨也如众生一样示现生老病死、饮食起居、玩笑等行为,很多举止与凡夫相同。但不同之处在于,菩萨的行为高尚、纯洁、利他、智慧等与世间人完全不同。
教证:《大圆满心性休息》:“若问上师之法相,为引世间与众同,超世间故与众殊,三门诸行较众胜。
《维摩诘经》:“菩萨如是!虽生不净佛土,为化众生故,不与愚闇而共合也,但灭众生烦恼闇耳!”
4.发愿的重要性:
每个人若想要弘法利生、做未来的菩萨,好好发愿是非常重要的。法王如意宝曾在国外的一次演讲中提到,莲花生大师的神变之一——降魔金刚,由于因地时的愿力极其强大,因此在后来的转世中,弘法利生的事业非常圆满,有着不共的威力。
子三、不退转功德
前面讲了二地到七地菩萨的功德,此处讲八地——即不动地菩萨的功德。
成办所为事,心恒如火燃,
恒常入定寂,静虑等至中。
颂词释义:
成办所为事,心恒如火燃:不动地的菩萨,利益众生的心非常坚固,恒时不变、无需勤作,就像干柴遇到强力的火自然燃烧一样。
恒常入定寂,静虑等至中:不仅如此,而且与之同时,也是不间断恒常入定于寂灭戏论相的静虑等持等至中。
重难点分析:
1.八地菩萨的利他心恒时坚固、任运自成。
八地菩萨的利他心就好比干燥的木材放在旺盛的火堆上,自然而然便能熊熊燃烧,不需要任何的勤作;但如果木柴是潮湿的,火力也微小,那不论怎么吹火,火也很难烧起来。
到了八地的时候,利益众生的事业也是任运自成的。不像凡夫人,利益众生非常辛苦——要频繁的电话联络,还要做各种协调工作等等……而八地菩萨则是一切事情自然成办。
比如,法王如意宝为了广弘佛法,一方面显现舟车劳顿;另一方面,他的事业任运自成,每次灌顶或讲法时,十方弟子自然云集,前来听法者络绎不绝。可见,八地菩萨的弘法利生事业根本不像有些凡夫那样需要辛苦勤作。
2.八地菩萨的境界对这个时代的启示:
这个时代,由于业力及其他原因,有些人的内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浮躁、痛苦,也出现了很多自闭症、抑郁症、狂躁症。身处现今时代,不说与八地菩萨一样可以恒常如火燃般从容、无勤地利益众生,就负面情绪和痛苦而言还是非常多的,所以各人的祈祷尤为重要!
虽然有时候因为前世业力现前或是有*神或非人的捉弄,但是作为修行人,如果能像八地菩萨那样无勤地利益众生固然很好,就算不能,也应在一切时处控制情绪,尽力利益众生。就算不能利益太多的众生,也不能给大家带来痛苦!
子四、最后有功德
下面是十地菩萨的功德。
先前引业感,离诸分别故,
彼为成熟众,非为勤作行。
颂词释义:
先前引业感,离诸分别故:住十地的菩萨以先前九地之前的愿等引业所感任运自成行持,以完全转依的方式断除远离一切等起分别念的缘故。
彼为成熟众,非为勤作行:因此,到达十地之后根本无需任何勤作,自然而然成熟利益无量众生的能力。
重难点分析:
1.获得十地菩萨果位的原因有二。
一是因为前世发愿力——愿能拥有任运自成、利益众生的特殊能力;二是因其所知障基本断尽,故有远离一切分别的功德。就像义成王子那样成为最后有者,即将获得佛果。
2.佛经中形容:
凡夫利益众生如同挖井,不劳作则不可见水。菩萨在多生累劫中精进,到了十地已不再需要勤作,而是自然而然的利益众生。
或说或色身,或行或威仪,
应机予调化,彼知如是性。
颂词释义:
或说或色身,或行或威仪:十地菩萨在身语意很多方面,可以示现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利益众生。
一是“说”:如果菩萨观察到用语言可利益众生,则会宣讲大乘小乘、广法深法等各种法门。如果语言不能利益众生,则缄默不语。
二是“色身”:在显现身相方面,会随众生的身相而变化,在婆罗门、国王、凡夫、乞丐面前,显现相同的身相来利益他们。
三是“行”:在行为方面,应众生的需要,有六度、四摄、显宗、密宗等各种不同方式。
四是“威仪”:是指行住坐卧,其实,菩萨的一切威仪都是利益众生的方便。
应机予调化,彼知如是性:因为菩萨深知以哪种方式来度化更为合理,所以会根据众生的不同意乐而示现种种行为。
重难点分析:
公案说明菩萨利生威力。
公案1:
法王如意宝说过:“对上师的所作所为从未起过邪见,就算是开玩笑,我也觉得有深深地密意,视为善妙教言。”菩萨能通过开玩笑,或者其他特殊的语言,让某些众生趋入解脱道。
公案2:
《文殊菩萨传》中讲到,文殊菩萨加持魔王现为佛身说法,度化五百众生获得无生法忍。又加持舍利子与魔王对话,使八百众生获得成就。
恒常任运成,普天之众生,
无碍具慧彼,真行众生利。
颂词释义:
恒常任运成,普天之众生:如是恒时无有勤作任运自成利益遍虚空际的无量众生,
无碍具慧彼,真行众生利:无碍行持者具慧菩萨,特为成熟所化众生而以自本体真实无倒行持成办众生利益的事业。
重难点分析:
菩萨与凡夫利生的差别:
十地菩萨的事业恒常任运而成,所度众生是普天下的,不是部分的——不是以“我的民族”、“我的国家”、“我的众生”、“跟我关系好的”等等为分别。普天下的众生通过他的加持力无碍获得智慧,行持真正有意义的菩萨行为,菩萨以这种方式真实利益众生。
凡夫有时虽然“想”利益众生,但到底是利益还是损害也不好说,有时一心一意讲了半天,别人也似懂非懂……但菩萨不是这样,能真正的利益天下无边的众生。
子五、宣说成办二利之差别
菩萨之此理,后得于世间,
真实度众生,与如来等性。
颂词释义:
菩萨之此理,后得于世间:住十地的菩萨行持事业的这种方式,即是观待在后得位利益众生时,因为已得六通和十自在,所以可以成就任运、恒常、不间断、普遍、无有偏袒的利众行为,真实救度众生脱离轮回苦海。
真实度众生,与如来等性:从这个层面讲,与断证究竟、功德圆满的如来利益众生的行为是平等性。
重难点分析:
1.为何菩萨暂时不成就如来果位?
答:譬如一人历经千辛万苦抵达一座城市,城中应有尽有,此人即将进入城中,一脚进城门、一脚在门外时,突然想起:独子尚在城外!若他只顾自己,独子就无法得受利益,最后他决定放弃,毅然返回。
这个公案比喻十地以下菩萨暂时不成就如来果位,想到像独子一般的可怜众生还在轮回中不断流转,所以不忍心放任这些独子般的众生,因而在世间依旧以菩萨身份住世。
2.八地至十地菩萨度化众生的事业方面与如来相同。
虽然在自利方面,如来的功德更为圆满,但菩萨为利益众生,宁可选择自利的功德不圆满,还是愿意住于世间利益众生。因为已经具足六通十自在,度化何种众生也都非常方便。
然如地与尘,海与蹄迹水,
佛陀与菩萨,差别亦如此。
颂词释义:
然如地与尘,海与蹄迹水:虽然十地菩萨利他与佛陀等同,但观待自利的断证功德(断除障碍和证悟的功德)有着天壤之别,就像大地与微尘的差别、大海与牛蹄迹水的差别一样,
佛陀与菩萨,差别亦如此:圆满佛陀的功德与十地菩萨的功德相比,有如此巨大的差别。同样,一地到十地,各地菩萨之间的功德也有着天渊之别。
重难点分析:
菩萨和佛陀的功德差别及原因:
有些经典中比喻,佛菩萨证悟的空性与声闻缘觉证悟的空性,就像大海水与牛蹄迹的水。而菩萨的功德相当于牛蹄迹的水,佛的功德像大海水;菩萨的功德像一粒微尘,佛的功德就是整个大地。
有些十地菩萨是主动选择暂时不成佛的;有些由于还没有断除最细微的障碍、或还没有证悟无我的最高境界……由于这些原因,他们暂时住于轮回之中,而一旦获得佛果,所有功德立即全部圆满。
编写:定解G84
审核:定解G87
END
回向偈
索南德义坛加惹巴涅此福愿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旁学匠摧伏一切过患敌
洁嘎纳其瓦龙彻巴叶生老病死犹涌涛
哲波措类卓瓦卓瓦效愿度有海诸有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