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躁症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怎样帮助青少年戒网瘾3三心四步基本要求
TUhjnbcbe - 2020/12/19 13:44:00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在哪里 http://m.39.net/pf/a_4786431.html

随着“健康上网全国行”活动的持续深入展开,各方面各地区的邀请也越来越多,要求的也不再只是作个报告,而是更希望多多地培训当地的志愿者了。记得年10月底,第一次去湖南长沙时,《潇湘晨报》连发了几期“湘江评论”,在我即将离开时的那一期的题目是:《期盼湖湘陶宏开》。读后,让我深感责任重大。年春,我再次去长沙时,《潇湘晨报》又发了一期“湘江评论”,题为:《人人可为陶宏开》。这篇评论使我更有信心了——因为有更多的人愿意和我一起来担负这个重大的社会责任。因此,我觉得该文写得很对很及时,便更注重培训志愿者了。

两夏两冬一年多,白驹飞驰未蹉跎。全国数千名志愿者们在各个地方奔走努力,栉风沐雨,为帮助上网成瘾的青少年尽心尽力,为受网瘾困扰的家庭排忧解难,做了很多深入细致的工作。他们的爱心奉献,谱写了不少动人的故事,同时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一些地方的团委、文明办、媒体等机构,主动承担起组织志愿者开展活动的责任,让更多的孩子和家庭得到及时的关怀和帮助。这些扎实具体的作为,确确实实地推动了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构建。

1.“三心”

不过,没有完美的世界,也没有完美的事。在培训活动与实践过程中,我遗憾地发现,有些人只是简单地想尽快在我这儿打点“货”,好马上回去“改变”那些网瘾孩子;还有少数人只是学了些皮毛,就想要把我这点“货”赶快拿去当做赚钱的工具,而未能把社会责任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为此,在每次培训课的开始,我都会开宗明义地指出,你们来此培训学习,首先不是要学怎样去“改变”他人的方法,而是首先要学会如何改进自己的道理。古人云:“正人先正己。”我这里还要更进一层地强调:正己必先正心。只有先具备了责任心、爱心和耐心,才能正好自己。唯有先正己心、正己身,方能正他心、正他身,真正能帮助好他人。这样,我就把树立责任心、爱心和耐心,作为培训志愿者的重头戏。这里,先讲讲这“三心”:

第一,责任心。

很多人都会说,做人要有责任心。而且,不少人经常责备他人缺乏责任心。

但是,什么是责任心呢?我们每个人真的都理解、都具备了吗?

我认为,有责任感的人才有责任心。那么,何为责任感?答曰:所谓责任感,就是要把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有机地不仅与个人的利益联系起来,还要自觉地与他人的福祉,特别是与社会的整体进步结合起来。这也就是说,一个人要能时时考虑到自己的言行举止对个人的成功、家庭的前途、人类的幸福到底是有利,还是有害。有利,就应该做好,并一直做下去;有害,就坚决停止,并尽量不再犯。这就是具备了个人责任感、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即有了责任心。也就是说,这三种责任感的统一体,即为责任心。

要注意的是,这三种责任感必须紧密地联结融合在一起,既缺一不可,也不能割裂开来。否则,那就不可能是真正的责任心。因为,如果只有前一种责任感,那就会成为一个自私的人,一个一切只为自己的人。这种人,是得不到人们的认可,并会被人们所唾弃的,他也就得不到真正的个人幸福。这样也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亦即没有真正的个人责任感,也就是没有任何责任心了。如果只是强调后面两种责任感,完全不考虑自己,就会对自己不负责。这样,自己的事也就做不好,那怎么可能很好地对他人和社会负责呢?那也只是空有“责任心”,亦即没有责任心。

作为志愿者,如果只是为自己着想,主要是企望靠戒网瘾给自己谋利,就不可能真心地“急他人之所急,想他人之所想”。不会替别人着想的人,也不可能理解别人是如何想的,也就难以走进对方的心里,更谈不上解决对方的心理问题,必然也就做不好戒网瘾的工作。如果老是考虑他人的网瘾问题,忽视对自己的责任,连个人的生活都一塌糊涂,怎么可能帮助改进别人的生活?那么,为他人和社会负责也只能是一句伟大漂亮的空话。这样的教训以前是太多了,我们绝不希望那些历史的苦难再现神州。

因此,只有把个人责任感、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结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责任心。如果能时时、处处、事事都有着强烈的责任感,那就是具备了强烈的责任心。每一位参加培训的志愿者,都应该事先认真地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拥有了这份责任心,是否愿意通过学习进一步增强责任心。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常常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这就是因为他们在学习这些理论的时候,人生目的不够明确,社会责任心不很强,以为只需把那些学术辞藻、条文原理等牢牢记住就行了,就可以去工作了,就可以去改变他人进而改造世界了。

事实上,这些人往往只是懂得心理学,而不懂得他人的心理;或只是懂得教育学,但不懂得怎么育人。他们只给病人诊断病,如这个人有“上网成瘾综合征”,那个人是“自闭症”、“狂躁症”、“多动症”或“社交恐惧症”等等。然后,要么给些镇静剂让病人“镇静”一下,要么放在里面关一阵子,根本不解决实质性的问题。还有个名牌大学的心理咨询所,只是要已被他们“确诊”了的“学生病人”去“休学治疗”。这好像是说:“我告诉你有什么病了,你走吧。”这可以认为是对他人不负责任,也是缺乏责任心的一种表现。

有些网瘾青少年在来我这儿之前,曾先后去过一些医院。家长们痛苦地倾述,说花了不少钱,不知为什么孩子的问题仍旧没有得到解决,有的还变本加厉更严重了。我认为,有部分专家、医师们只学习专业知识,而没有注重责任心方面的培养与提高,还没有达到“以他人之苦为苦,以他人之乐为乐”的境界,故而缺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这样,他们很可能把来求医的网瘾青少年只是看做“工作”对象,甚至只是一个赚钱的机会。故而心里难以真正地为对方着想,也就难以打开对方的心灵之窗。这也就造成一些心理医生治不了心理疾病的现象,这的确值得人们深思。

在此,我把责任心放在“三心”的首位。因为,只有真正具备了责任心,才有可能具备应有的爱心和耐心。

第二,爱心。

谈到爱心,也许有人会说:谁没有爱心,这还用学吗?

我认为,这种想当然的看法颇有点幼稚和肤浅。比如说,人们常讲:“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果真如此吗?尽管我认为未必,不过,应该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天生爱丑的人,这也就是用反证法来肯定前面这句话是有道理的。然而,芸芸众生所爱的“美”都会是一样的吗?客观上讲,人们在审美标准上是各有所好的,有的差别还相当大,甚至还有天壤之别的。有的人觉得,把头发染成五颜六色,在鼻子上穿孔戴鼻环,再把肚子露出一大截来就特别美。但在别人眼中,可能认为那简直是令人恶心、其丑无比。

同样地,对于什么是真正的爱,人们的解读也是各持已见。真爱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爱是应有的爱、健康的爱?这个标准该怎么评定,谁说了算数?一般说来,应该是社会上大多数人的认同才可能算数,真爱的标准必须由社会实践来判断。

总的说来,世人的爱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其一,大爱,即广博、阳光的爱;其二,小爱,即狭隘、自私的爱。

顾名思义,这第二种爱,是为一己之私的“爱”。持这种小爱心态的人,心里想的只有他自己,所做的一切也只是为了自己。这样的人,即使有时候看起来好像也为他人做了一些事情,但其最终目的仍然只是为了个人的私欲,其内心深处是不会真正为他人着想的,更谈不上主动地、发自内心地去关心需要帮助的人,也就不会真用心思、费气力地为受网瘾困扰的家庭解决问题。

特别是,目前我们在全国开展的百万家庭健康上网大行动,主体是一种公益性的社会活动。上面那些有私心杂念的人的付出是不纯粹的,这是因为他们努力的目的搀杂了很多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这样,他们很难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也就必然难以深入他人心里去理解他人。他们在情感上很难与对方拉近距离,从而显得要么一本正经地使得孩子反感,要么神情冷漠地像例行公事,如果对方不尽快地就范,便会焦躁怨烦等等。总之,就是深入不进孩子的内心深处,难以打开对方沉沉的心锁,其结果通常是徒劳无功。

做心理工作,实际上是一种情感的专递,是一种爱心的给予。引导青少年戒除网瘾,就是爱心的付出,是一个用爱心去感染对方的过程。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要让对方懂得真爱,使之明白怎么做才是真正地爱自己、爱自己的将来、爱自己的家人、爱整个社会。当孩子能理解真爱、开始富有爱心时,也就是认识到怎么做人了。可以说,网瘾青少年懂得大爱情怀之时,也就是他们走出网瘾的那一刻。

为了更好地阐述什么是爱、什么是大爱,我曾写了一首题为《爱》的歌曲。记得,那是年刚从美国退休回国不久的一个清晨,我买了一份《武汉晨报》就翻了起来。嗬,真巧!一篇题为《爱在华师》的文章映入了我的眼帘——华中师范大学是我学习、工作过多年的母校啊,赶快看看。既然名为“爱在华师”,我当时想,那肯定是报道母校的什么好人好事,或者是什么爱心活动。于是,我一边开始读起来,一边心里还有点甜丝丝的。谁知读着读着,心里却有些不怎么痛快起来——原来“爱在华师”那四个字,是讥讽我母校的大学生们很会谈恋爱,不是指什么好人好事、奉献爱心的“爱”。

那篇文章触动了我,或许算是有感而发吧,心里翻腾了一阵子,这首题为《爱》的歌油然而生。后来,在全国各地的讲座和志愿者培训会上,我多次现场播放这首歌的MTV,每每引起听众发自内心的深情共鸣:

爱也难,不爱也难,

有爱无爱怨恨纠缠。

有爱的时候,如痴如醉,

失去自我,痛苦不堪;

无爱的时候,乏滋乏味,

找回自我,却又孤单。

爱也难,不爱也难,

人生一世最好是顺其自然。

用大爱,代小爱,

放下负担,回归平凡。

爱生活、爱家人,

爱自我、爱人寰,

自然是满目春光、

百花璀璨、

阳光灿烂。

爱不难,怨恨才难,

无怨无恨天地宽。

胸有大爱真情在,

爱撒人间,无限美满!

歌里,首先指出人不能没有爱,但既不能是失去自我的那种“爱”——此即是失却个人责任感、对自己不负责任的盲目的“爱”;也不应是罔顾他人、罔顾社会、强求别人都来为自己的小爱心态。

这里歌颂的是大爱情怀,并从哲理的角度来诠释什么是大爱:其一为博爱胸襟——要爱自己、爱家人、爱整个人类社会、爱春光无限的大自然;其二,指出必须无怨无恨才会有真情之爱。因为,心怀怨恨的人是心胸狭窄的,只容得下小爱。这样的人,是不可能有大爱,也是得不到博爱的幸福快乐的。歌中希望人们抛弃阴霾的小爱,拥抱阳光的大爱,并让这样的大爱充满世界。

这歌中赞美的爱,就是我们要培养的、社会真正需要的爱,此即前面提出的第一种爱——大爱。只有具备了这种爱心的人,才可能用这种大爱情怀去感染教育网瘾青少年——因为他们曾长期迷恋于网络游戏,毫不顾及自己的前途、家人的感受和社会的呼唤,就是缺乏这种爱心的错误表现及不良结果。如今只有通过爱的沟通,把这种爱心传递给他们,才可能使他们自己走出网瘾。而要把阳光的爱心专递给他们,我们必须首先自己要拥有这颗璀璨的爱心。

第三,耐心。

中华民族的先哲们曾一再强调:“贵在坚持”。因为,如果没有耐心、不能持之以恒的话,责任心和爱心的作用最后都会归值于零。我们把耐心放在后面讲,就是由于它的特殊重要性——它是能使前两者最终起作用的确切保证。

千载历史长河悠悠,万般人生遗恨凿凿:造成那无数前朝憾事的根本原因大多都是因为太多的人太缺乏耐心。

正因为此,莘莘前辈们一再地给了我们后人更多的相关教诲。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切忌“功亏一篑”、“半途而废”或“虎头蛇尾”;只要“善始善终”就能“水滴石穿”,能使“铁杵磨成针”等等。如此地谆谆教诲,真可谓用心良苦,就是切切希望我们每个后人都必须要有耐心。

长期的实践也告诉我们:真正做到持久的、不懈的耐心,不仅是的非易事,而且其难度确实非同一般。我可以肯定的说,在人生路途上,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犯过一些因为耐心不够而导致的错误。我提醒读者们在看到这里时,不妨暂且停下来细细地体会体会,稍稍作一点对照反思,看前面那些先辈的遗训中,自己有哪些似曾相识的过往经验教训,然后在此基础上略加总结,很可能会有更好的收获。倘若果真如此,那也就不负先辈们的一番苦心了(看来,这“三心”的后面,要再加上另一心——苦心——当然,这是后话了)。

我再三再四地强调耐心的重要性,是因为帮助孩子戒除网瘾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过程,在很多情况下还可能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这绝不是哪个“神奇”教授给孩子讲几句话,或一番话,或一席话,那孩子的网瘾便顷刻间烟消云散、万事大吉了。这是不可能的,这是很多人的误解。丰硕成果来自辛勤汗水的浇灌,万里长城绝不是一天建造起来的。在我的每一个成功案例里,都有多次的后续交流沟通。而且这种后续工作越持久,孩子的状况就会越好。这里面就包含着我们的耐心。

有些家长经常说:“我们也耐心地教育过啊,三番五次地跟他谈,但他还是听不进,没有用啊,怎么办呢?还是想请你帮帮忙。”一听这个充满无奈和忧怨的声调,就可以感觉到他们的“不耐心”。噢,“教育过三番五次了”,就算了?这怎么能算是有耐心呢?为什么不可以“四番六次”、“五番七次”,或者更多“番”、更多“次”呢?

当然,这不仅仅是只要次数多就表示有耐心了。次数只是个“量”的问题,更关键的是还要看“质”。也就是说不光在“量”上要有耐心,还要在“质”上有耐心——即要不断耐心地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教育孩子的水平。只要决不放弃地坚持、坚持、再坚持,同时不懈地努力思考、学习并改进沟通的方式,孩子肯定会一天天好起来的。不过,如果你耐心不够,一搞不好就轻言放弃,那必然会害了孩子也害了你自己,那就是宣告你没有耐心,导致你对孩子的教育失败。

这对你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而言,都是不利的!

记得年4月初,我在上海图书馆里培训志愿者时,有一个当地的社工站起来问我:“陶教授,你跟上网成瘾的孩子做工作失败过吗?”我当即回答道:“这里有两点:一是‘有志者,不言败’。只要你坚持不懈地努力,绝不放弃,你总有一天会成功的;二是,即使遇到挫折,以‘失败乃成功之母’为指导,从挫折中寻找经验教训,避免重复错误,不断改进方法,就会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其中的关键是不放弃,也就是有耐心,也就是老话讲的:坚持就是胜利。”

马克思曾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句一个多世纪前的老话,今天听起来仍然是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同样地,在帮助未成年人戒除网瘾的过程中,一路上远非一帆风顺,多少曲折蜿蜒,多少迂回起伏。但是,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历久弥新的耐心,我们在一直向前、向前、向前。

每当我碰到艰难险阻的时候,我常常会想起在中学时代,我给自己写下的两道公式:

决心-恒心=零

决心+恒心=成功

今天,我把它们写在这里,与所有的孩子、家长和志愿者们共勉。

责任心、爱心和耐心这“三心”,是每个志愿者成为真正的志愿者、合格的志愿者、成功的志愿者的首要素质;是志愿者们不断地提高自己、真诚地帮助他人、有效地服务社会的必备条件。这“三心”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责任心是出发点,是原动力,是爱心和耐心的不竭源泉;爱心是落脚点,是感染力,是责任心和耐心的能量中坚;耐心是支撑点,是承载力,是责任心和爱心的成功保证。这“三心”是不可分割、连成一体的,形成做人的基础、助人的力量、为人的标准。

在现实社会里,这“三心”不仅是志愿者需要具备的,也是家长们必须具备的。有些人可能会叫起来:“哎呀!你怎么可以这样讲,难道做父母的还会对孩子不负责任、缺乏爱心、没有耐心吗?”我当然可以这样讲,因为这是有事实为证的。不少家长就曾当我面沉痛地表示:自己真是不知道该怎么做父母了;有的多次懊悔地叹息:“早知道如此,当初真不该要他。”还有的烦恼地泄气:“我真的受不了了,真想放弃算了!”甚至还有的家长愤愤然地发泄:“这不争气的东西,只当没有他,让他给车子轧死算了!”这虽然都是一时的气话,但是如果给孩子听见,对他就可能是一种伤害。这同时也表明,家长们也必须加强这“三心”,才有助于解决好亲子之间的矛盾,才有益于帮助孩子摆摊网瘾。

其实,我更认为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责任心、爱心和耐心,我希望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具备这“三心”。若能真是那样的话,所有受网瘾*害的青少年、所有受网瘾困扰的家庭都能得到解救,我们的世界会更美好,我们的生活也会更美好。

不过,可能有人会质疑:这太理想化了吧!这可能吗?我的回答是,完美是不可能的,但是更好是完全可能的!

我常常告诉孩子们:“难道更好不是更好吗?!”停止忐忑悲观的质疑吧,这样做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有任何益处吗?没有!让我们一起努力吧,让我们一起以责任心、爱心和耐心为基础、为力量、为标准,把我们的世界建设得更美好吧!让我们一起坚信——我们的世界一定会更美好!

我当然坚信世界一定会更美好,我们一定要有这种坚定的信念。当然,仅有坚定的信念,世界是不会自然而然地更美好的。这不只是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还需要有科学的方法。一起来共同努力的人越多,运用的方法越正确,世界就会越美好。

同样的道理,责任心、爱心和耐心确实非常重要,但是,仅凭这“三心”,我们是不可能有成效地帮助青少年们戒除网瘾,也不可能把社会建设得更美好的。我们还需要具体可操作的运作模式和科学的工作方法,还必须通过不断的实践去检验、改进、提高我们的工作方法,以便把工作做得更好,早日实现我们的理想。

下面,着重谈一谈四个具体的工作步骤。

2.“四步”

作为要帮助网瘾青少年的志愿者,除了必须具备强烈的责任心、真诚的爱心和持久的耐心以外,应该如何具体而有成效地做好这项工作呢?通过多年的实践和不断的摸索,我从自己的工作中总结出了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的四个阶段:孩子认同谈话者,即我或志愿者——孩子认同其父母——孩子认同学习——孩子认同必须戒除网瘾。这谈话全过程的四个步骤,与此前讲的责任心、爱心和耐心,一起合称为“三心四步”。

第一步——首先要使网瘾青少年认同我或志愿者,即认同与之交谈的人。这个头能否开得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如果他们从一开始就不接受你、反感你,那这个工作是无法继续进行下去的。

在前面,我曾比较详细地讲了我是怎样通过“望、闻、问、切”去了解孩子并与之沟通的。实际上,当我在对孩子进行“望、闻、问、切”的时候,孩子也在那里对我“望、闻、问、切”。这是很自然又很必然的——因为,他们肯定也十分地想了解我——有的是下意识的,这是出于人的天性;有的是有意识的,或者是为了提防我,或者是为了挑战我。无论是哪一种情况,这第一回合都是艰巨的,而且是必须以我方取胜为结果来结束的。

很显然,不管是属于哪一种情况的孩子,绝对没有一个会是带着发自内心的微笑来见我的。他们大都是带着深重的网瘾,被他们的父母或哄骗、或利诱、或勉强、或逼迫,甚或是被“绑架”而来见我这个什么“鼎鼎大名”的戒网瘾专家的。想想看,他们可能会一见面就微笑地认同我吗?哎哟!烦都烦死了,气得快晕倒了,恨得咬牙切齿的!什么*戒网瘾老头,去你的吧!要我不上网?做梦去吧!想跟我谈心?没门儿!

是的,我当然知道他们心里的烦躁、气愤,甚至可能是憎恨,他们是绝不会带着微笑来见我的。但是,我可以带着微笑去迎接他们。如果要说我有什么“绝招”的话,这就是我的第一招。不管他是拉着个脸,还是斜着双眼;不管他是来捣蛋,还是来挑战,我都会笑脸相迎——因为不管他是怎么来的,“来的都是客”,那就看我怎么口一张了——那当然是笑口一张啰。

为什么?

因为他们是孩子,是长期被很多人训斥过、歧视过、讽刺过甚至打骂过的孩子。他们的心灵上已经布满了累累伤痕,难道我还要再去加上一道吗?不!他们需要的是理解、安慰、帮助,更需要的是温暖,春天般的温暖。只有春天般的温暖,才能适度而渐渐地融化积压在他们心头上的冰雪。

更因为我是成人,是一个有理性的成人,一个不应该怨恨而应该喜爱孩子的成人。在我眼里,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可以教育好的,有上进心的。虽然,当时出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明显有“问题”的孩子,但是,我知道他绝对不是天生的“坏种”。这某种情况下,可以说他是一个“受害者”。因此,在我心里是不会把他当成一个坏孩子的,而是把他看做一个可以成为我朋友的人。

更不用说,有多少次,我看到“问题”孩子改进后那展现在脸上愉悦的微笑啊!真可爱!多少次,我听到孩子回去后给我打电话时发自其内心的笑声啊!真可亲!多少次,这些曾被某些人“诊断”为不可救药的孩子给我带来成功的喜悦啊!真甜美!

还需要我给更多的理由吗?

仅这第一“招”的微笑,我就讲了这么多,主要是希望每个志愿者能从中真正领悟到为什么要对孩子微笑,而且更关键的是,怎样才能真正自然地、实实在在地、发自内心地微笑——只要有了我在上面阐释的那种种真情实意、应有的体会感觉,就能真正发自内心地真诚微笑。

有人可能要问了:“见面的微笑有那么重要吗?”

“有!”我回答。

“为什么?”他又问。

“因为这种微笑可以让孩子感到真诚。”回答完毕。

记得在“健康上网全国行”的第一站——河北省石家庄,时间是年9月11日。那是我初次在外地帮助第一个外地的孩子,可以说是一次新的实践和挑战——此前我都是在武汉自己家里跟这样的孩子谈话——那里有我熟悉的环境和各种我需要的条件——温馨的家居氛围、随时可能要用的资料、DVD碟机、电视机、钢琴等。而这是在一个陌生的外地宾馆房间里,不是一个很合适进行这种心理沟通的场合,还加上围坐着的一些想看个究竟的记者和当地团市委的领导,当然,孩子那愁眉苦脸的父母也期待地等在一旁。

怎么办?还能怎么办!开始吧——我微笑地伸出了右手,孩子好像有点意外,也伸出了他的右手。那一刻,他脸上下意识地闪过一丝浅浅的微笑……

为了节省篇幅,其具体的“交火”内容我不在此细述了。有兴趣的可以去查阅年9月12日《燕赵晚报》或《武汉晚报》的整版报道,两家报纸的记者都是在现场全程记录采访的。

…………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交战”,那孩子十分诚恳地对我说:“陶教授,你再给我一个月时间,从那以后我再也不碰电脑游戏了!”

“为什么呢?”我轻轻地问道。

“一个星期好不好!”只见他把手指向四周的记者、团市委领导和他那仍然惴惴不安的父母:“你看,我父母、记者和领导都在这儿,我说话算话,一个星期后,我绝不会再碰电脑游戏了!”

“我不管你一个月、一个星期还是多长,”我坦然地再问他:“既然你承认你这样玩电脑游戏不好,为什么还要玩呢!”

他直盯着我,坦诚而又有点迷茫地解释道:“我还有个游戏没打完。”

周围有人笑了一声,我那时还没有心思去笑。

我更坦诚但毫不迷茫地“一刀”切入进去:“难道这个游戏真的比你的人生更重要吗?”

他猛然低下头,似乎有些痛苦地举起双手摇道:“好!好!好!从现在起,我就再也不碰电脑游戏了!”

我仍“毫不留情”,真诚地再下“一刀”:“我不需要使得你这样痛苦,如果你真是感觉很痛苦,那你去玩吧。”

只见他抬起头,也很真诚地对我说:“我真的不再玩了。”

…………

随后,他马上和他父母打的回去,把电脑键盘卸下来,又赶回宾馆,当众把电脑键盘交在我手上。

下午,在与五百多位家长和青少年的见面会上,他面对众多不解而好奇的目光,坦诚地讲述他上午戒除网瘾的经过。开始时,他有点不大自然,但神情是真诚的。一旦谈开了,他越来越自然自信了。他的这个刚发生过的真实“故事”,以及他那坐在一旁父母脸上激动的表情,真实地打动了在座的每一个人的心。

几个记者走上前来问道:“四年多来,你父母、亲友、老师甚至有些领导,给你谈了那么多次的话,你都置若罔闻。为什么这个素不相识的陶教授跟你谈了一次,你就有这么大的决心改呢?”

他回答道:“今天上午我走进陶教授住的宾馆房间时,陶教授就跟我握手。在那一刹那,我就开始感觉到他的真诚。所以,我愿意跟他谈心里话,我也真正愿意改。”他这话一出口,让我再一次地感受到他的真诚。

他,真的改进了!他放弃了电脑游戏,投入到学习中去,第二年进入一所艺术院校继续学习,直到现在。其间,他先后上了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山东卫视的《天下父母》、河北电视台等媒体,他的真诚感动了很多人。

孩子的感觉的确让我很感动——真诚的感觉和真诚的感动——这就是人们所谓的“三心四步”的头一步——用真诚赢来真诚,使孩子对我认同。只有这一步认同做得好,下面的三个认同才可以进行。

第二步,在孩子认同我或者与之谈话的其他人以后,要尽快地把孩子的这种认同感转移到他对他父母的认同上。

前面讲到,第一步是至关重要的,这第二步呢?我认为是最为关键的,也是最难过的一关——实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难度——如果孩子就是不肯认同其父母,下面的工作就没法做了。而且,十个网瘾青少年里,有九个半都反感自己的父母,有的是早就讨厌甚至憎恨自己的父母了。亲子关系的如此恶化,使得这第二关特别的易守难攻。

因为,即使孩子当时的确是认同了我,但这只是一个起点,还需要大量的后续工作。我曾多次地反复强调:我第一次以心灵沟通的方式帮助孩子认清网瘾、下决心戒除网瘾,仅仅只是个开头。要真正把孩子教育好是一个过程,而且对某些孩子来说,可能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作用是最重要的。造成孩子上网成瘾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父母在前期对孩子的教育不当。有道是:“解铃还须系铃人。”要解决好孩子的网瘾,父母与孩子之间亲子关系的改进必然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如果父母不提高自身素质,孩子不认同父母的爱,亲子关系得不到改进,仅靠我个人的后续工作,孩子的问题是不可能得到彻底解决的。

这第二道关有两拨守门将,第一拨即为孩子的父母。孩子上网成瘾,实质上是教育出了问题,尤其是家庭教育失败的结果。其主要责任当然在于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或父母不懂得怎么教育。因此,父母的问题是亲子矛盾的主要方面,必须解决好,尔后才能真正把孩子的问题解决好。

在与网瘾青少年及其父母一起的三方沟通过程中,要随时发现他们之间的矛盾焦点之所在,并及时地指出该问题的核心——即“父之过”到底错在什么地方,当即要求孩子的父母进行反省认识。只要做父母的能当场积极配合并事后认真改进,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一经解决到位,孩子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第二拨的把关大将,即为网瘾孩子本人。在交流中,要抓住适当的机会,及时提醒孩子应该端正对其父母的认识与态度。不管多么顽劣的孩子,都不会完全否认其父母对他的亲情之爱。其内心也深知,尽管自己父母的教育方法和处事态度上的不当之处比比皆是,但其目的绝对是出于爱心。

在经过了前面一步,孩子已然认同我以后,如发现在对话过程中,孩子表现出对其父母的不友好的态度时,我会及时而有分寸地批评道:“你怎么能这样对待你自己的父母!”孩子往往会说:“我烦他们!”或者是:“他们把我骗来的,总是骗我,我不相信他们!”

这时,我会就此问他:“你觉得到我这儿来是件坏事吗?”

因为孩子对我已经没有反感情绪了,通常会说:“不是坏事。”

我马上接着再问:“这么大老远的,你父母又那么忙,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我这儿来,是爱你还是害你,啊?”

尽管可能有点不太情愿,孩子还是会不得不说:“是爱我。”

那我就更逼近一步:“那你是不是应该谢谢爸爸妈妈呢?”

到这个地步,孩子大都会看自己的父母一眼,不怎么吱声。

我见机而行地再劝道:“你看你爸爸妈妈为你操了多少心,快,对爸爸妈妈说声谢谢。”

孩子的心也都是肉做的,都会轻轻地对自己的父母说:“谢谢爸爸妈妈。”有的还会在我的催促下向自己的父母道歉——到这个时候,这第二步的认同就基本上有了个好的开端。

我之所以说这仅是个开端,因为它的确只是个开端。“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亲子之间的矛盾也不是一天积累起来的,那么,它的解决也不可能是一日之功,更不可能是一时之功。倘若要巩固这种孩子对自己父母的认同感,最主要的责任还是在做父母的身上。我常常提醒家长们,一定要珍惜这个好的开头,回去后要有意识地学会与孩子交朋友,以真诚的心态和平等的姿态与孩子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提醒、相互促进,逐步把亲子之间的这种认同感固化为和谐家庭的基石。

我们当然不能停留在这种只是对父母的认同感上,更重要的是让青少年们懂得怎么做人,怎么去走自己的人生道路。这就必须要进行下一步——促使并加强他们对自己学习的认同感。

第三步,紧接着上面,把认同感转向学习。

其实,现代家长们大都把对孩子的爱放在对孩子学习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怎样帮助青少年戒网瘾3三心四步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