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回家,吃晚饭的时候发现闺女情绪特别好,还没等我开口问,闺女就和我说:"我们今天考试了。”
“哦,哪门啊?”
“数学,猜猜我考了几分。”
看到她情绪不错,我故意提高了猜测“78?”
“不对!”
“88?”
“不对!”
老婆在边上说:“你看她屁颠屁颠的样子,往高了猜。”
“难道是98?”我说。
“对!”女儿很自豪地说。
女儿是个标标准准的数学渣,成绩经常在60-80之间徘徊,能考到80以上我就满意了,90多分是从来不奢望的。这一次,大约是文曲星附体错了。
女儿心态很好,基本不在乎成绩好差,唯一一次因为成绩哭,是数学考了全班倒数第一。后来经过努力,考了全班倒数第三,就不哭了,问其原因,她说“那个谁和谁考得比我还差呢!”好吧,内心强大就好。(本故事纯属真人真事)
这次女儿在乎成绩,我倒是没那么高兴。我希望她内心继续强大,这是终身受用的保护层,从我半辈子对社会的观察来看,厚脸皮永远比神经敏感的人混得好,脸皮越厚混得越好。
闲话到此为止,进入正题。
复课之后,自杀学生数量明显增加,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研究生都有,跳河的跳楼的居多,让很多家长心里沉甸甸的。套用疫情期间的一句名言,“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那么在独生子女比例很高的如今,失去一个孩子,就是塌下一片天。谁又能一定保证,那个低概率里面的极少数,不会落到自己孩子头上呢?
分析原因的时候,很多人说现在的孩子内心真脆弱。这么说,貌似有道理,其实只是重复了现象而已,或者说,这是九斤老太式的“一代不如一代”的新说辞。青少年自杀率增加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进?让我们来稍微深入地分析一下。
对了,为了不至于因为我的个人认知与社会事实有出入,我特意去请教了度娘。度娘很不客气地给出好多篇“中国青少年自杀率全世界第一”的链接,有些统计数据是研究机构发布的,有些以论文的形式发表。让我看得触目惊心,您也可以去读读。链接里也没医院或者哪些治疗药物或者哪个心灵培训机构的广告,不存在有不良商家为了利益故意贩卖焦虑的嫌疑。基本可以说,中国青少年的自杀率在世界范围内未必是最高,一定不算低。
在我的儿童时期和少年时期,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哪个孩子自杀。由于家长忙于工作和疏于教育,当时溺水和触电的意外死是偶尔有的。儿童和青少年意外死亡率现在已经很低了,因为全社会都很重视,幼儿园里学校里都有课程教育孩子保护自己,这方面进步真的很大。当时病死的也偶尔有,多数在医疗条件差的偏远农村,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现在也少了。直到读大学,我才听说有年龄相仿的人为情所困或者抑郁症之类的问题自杀。大学生是成年人,有自己的判断力,今天不展开讨论。
那么为什么同样是儿童少年,为什么我们这一代自杀的很少,而现在明显增加了呢?
第一点原因,中国人的“死亡教育”严重缺失。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总是有那么点奇怪,比如每个人都要死,就是很忌讳谈起死。有不少癌症病人即使到了晚期,医生连药都不愿意开了,也不趁脑袋还清醒的时候留遗书,把该交代的都交代好,反而盼望着某个“菩萨”的仙丹或者某个江湖郎中的偏方能创造奇迹。结果自己两脚一伸走了,留下后辈为了遗产问题闹得鸡飞狗跳。死亡是目前的科学无法改变的,把它寄托给迷信,完全是本末倒置。中国人的死亡观,很多大人自己都不合格,更遑论去科学地引导孩子了。所以我觉得很有必要在中国普及一场死亡教育,在家里,在学校里,和安全教育一样去普及,让大人和孩子都能正确地理解死亡,看待死亡,从死亡中了解生命的宝贵意义。
如果连生命的意义都不明白,成绩好和坏,有个毛线区别?
我生命的意义就是为了帮客户多搬几个集装箱,顺带着写点酱油文章骗点打赏。我很明白。
PS:中国的“性”同样是禁忌话题,性教育缺位事实上危害很大,本篇不讨论这个,下次有机会再说。
第二点,中国人的价值取向不够多元化。
“学而优则仕”,是封建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价值取向,读书好,就能考中状元榜眼探花,就有进士及第和进士出身,就能当官。一旦当官,就有一辈子享用不完的荣华富贵,只要不得罪皇帝,还可以封妻荫子,泽被后代。与奴隶制时代以贵族血统决定人生成败比起来,科举制度无疑是进步。这就出现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单一价值取向,这一取向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在革命战争年代,这一取向被革命价值取代过,各路英雄辈出,只要足够努力敢拼,出生贫寒的放羊娃照样能当开国元帅,掏粪工人照样能受到领袖表彰。
然而和平年代,社会越来越稳定——或者说阶层开始固化,我们又逐渐恢复到“惟有读书高”的价值取向,纵使像李佳琪那么能带货,像李子柒那么受世界人民好评,在很多人眼中,还是属于“不务正业”的群体。什么算是务正业?好好读书,做公务员或者进事业单位或者做老师做医生进国企,实在不行就去做程序猿或者律师,打死也不要去做货代。我这辈子最崇拜的人是科学家,但是你们看到有几个民营企业里搞研发的科学家能进两院做院士的?至于为什么要做干部什么的,就不深入探讨了,这也是个禁忌话题。
价值取向单一,让读书考试成了最狭窄的光辉大道。很多家长觉得自己这辈子总没什么希望了(自己偷懒还去逼孩子,不要脸!有种你自己努力点!),孩子一定要通过好好读书改变命运,拼命地逼迫孩子——哪怕是孩子的生命所不能承受,这就导致某些孩子一死了之的念头越来越强烈,自杀似乎成为必然的结局。“高考改变命运”,本身就说明命运的道路太单一太狭窄。如果厨艺也能改变命运,理发也能改变命运,卖猪肉也能改变命运——那么实质上中国人已经实现个个都是好命,不需要再去挣扎着改变什么命运了。
孩子痛苦得命都要放弃了,还谈个毛线命运?来做货代吧,货代也能改变命运,真的,不骗你的。
第三点,来自于“宠爱”和“竞争”的割裂。
具体来说,就是上学以前宠爱得不要不要的,很多家长工作忙,就把孩子幼年时期的抚养托付给父母。老人家普遍很疼爱、宠爱、溺爱孩子,哪怕发现孩子有毛病,出于是给子女管的定位,更不敢真下手教训,所以孩子普遍在温室里长大,以自我为中心。而我们那个年代的孩子,很小就扎堆一起玩,在大孩子的拳头下学习如何面对社会,在大人的棍棒下学习如何面对父母,从小就学习了一套生存哲学。怎么分配玩具,怎么分配糖果零食,早就学会了。现在的孩子,有几个需要分配呢?统统都是我的。万一被抢了呢?找大人来搞事情!
到了小学高年级,学习方面的竞争就一年年激烈起来,进入初中和高中尤其激烈,每次考试排名,还公布到家长群里。本来娃娃们还很淡定的,家长们一看排名就很不淡定了,在家里火力全开。九年制义务教育理论上是需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他们全面成长,综合素质提高,但事实上谁都是为了高考这座独木桥在提前做准备。高考呢,为了今后工作做准备。既然目标是参与竞争,谁愿意在起跑线上落后?家长这个时候开始从宠爱孩子摇身一变成了鞭策孩子——甚至强迫孩子,而孩子还是那个孩子,一下子怎么适应呢?宝宝心里苦,宝宝和谁说呢?压力怎么释放呢?
所以,小时候少宠爱一些,让孩子自己解决一些问题,哪怕受一些挫折。而随着成长,大人多像朋友一样关心孩子,与孩子一起再成长一次,非常重要。角色要缓慢转变,不要立马变脸。
很欢迎各位派孩子来货代接受挫折教育,多被船公司甩几次箱子,多被客户骂几次,被老赖赖几次运费,或者去看看集装箱驾驶员和仓库装卸工的工作情况——就这样苦逼,咱们也都厚着脸皮活着,学习上那点痛算什么?
第四,来自于教育的非公益性一面。
九年制义务教育,是为了让孩子们不因为家里贫困交不起学费而失学,只有孩子们普遍能接受教育,国家的文盲率才会降低,国家的科技力量和生产力才会提高,这是很好的国策。这也是为什么十几年前提出的“教育产业化”被很多人诟病的重要原因。产业化这个词语,很容易被曲解成商业化,一旦这样,教育的公益性就慢慢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以教育为载体的商业行为,穷人的孩子直接输在起跑线上,很不公平。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刚才提到,最后都是要走向竞争的。义务教育省下的学费,家长都投向了各个培训学校和教辅资料。既然花了这么多的钱,不出成绩怎么行呢?这笔投资不是亏大发了?继续逼迫孩子。
商业教育机构为了贩卖焦虑获取客流,不断地塑造成绩好改变命运的典型,和成绩差被命运摁死的典型。反正收学费收到手软,那就继续大量投放广告,把家长都逼到彻底焦虑,至于孩子怎么想的没关系,钱是家长付的。
学校里,老师是有编制的,混日子怎么办?像企业一样进行绩效考核。考核重点学校升学率,考核获奖率,年终奖和学生成绩挂钩,职称和学生成绩挂钩......学生心理不健康了怎么办?这个可以不挂钩。我幽幽地暗自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时代的一粒灰尘,对于学生众多的学校而言,也许只不过还是一粒灰尘。学生自杀,未必都是学校的责任,但是学校还是需要认真反思,去改进。如果连学生的命都不重视,学校还需要重视什么?更有甚者,有些人借着教育的名义捞钱,捞到连底线都没有了。字里行间透露着人渣本质,名头上却是“教育专家”,具体不多说了,直接上图。(有些玩笑不能乱开,万一孩子当真了呢?
这还是杨红樱的书啊!)
(诱导孩子通过自杀登向光辉彼岸,这特么不是邪教是什么?
《装在口袋里的爸爸》)
(这已经够得上是儿童性描写了,作者你还是个人么?)
家长们,给孩子读什么书,最好你先粗粗过一遍。要去处罚这些无良作家和利欲熏心的出版商,很有难度,还是靠你自己建起一道防火墙吧。第五点,精神疾病。鉴于以上四点原因,再加上孩子本身性格问题,慢慢地,孩子的精神出现问题,最多的可能是抑郁症,也可能是狂躁症。精神疾病是自杀的最重要原因,无论对于大人还是对于孩子。健康人信奉“好死不如赖活着”,精神病人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而且,得了精神病,会受到身心双重痛苦,会产生“早死早解脱”的念头。但是,在中国,精神疾病同样也是一个禁忌话题(中国人的禁忌话题真特么多,吃东西的禁忌倒是一点都没有),前人发明了很多歧视性语言,各地的方言都有类似的词语,完全违背人道主义,是极为落后的观念,是民族劣根性的体现。患病的人不但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和包容,还因为担心被歧视,自我否认患病,医院治疗。还有,由于对于精神疾病缺乏足够的知识,很多人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或者家人朋友患病,不能提前进行干预。要知道,精神疾病不仅仅是心理疾病,还是生理疾病,光靠自我调节是无法治愈的,具体请看百度的科普:1.生物学因素(生理病变)现今对精神疾病最热门解释是生物学上的解释;一个有精神疾病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脑部结构或功能,或者是有不同的神经化学反应,不论是由基因或环境伤害(如胎儿酒精综合征)引起的。举例来说,许多被诊断有精神分裂症的病人被证实在大脑中有肿大的脑室和萎缩的灰质。另外,有些人认为神经传导物质不平衡也会导致精神疾病。许多的遗传和双胞胎研究都证实象躁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是会遗传的。2.心理因素心理学家认为矛盾、危机、紧张和创伤可能会导致精神疾病,特别是在一个容易受伤的人身上。例如,一个目睹父母亲杀人的小孩可能会发展出沮丧和紧张的情绪,甚至得到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3.社会因素社会学家认为重大事件和情境会导致精神疾病。例如,在社会运动、战争或遭受天然或人为的疾病时,该地区的人们有较高的机会得到精神疾病。贫穷、无常和缺乏资源和援助的地区也会比富裕和稳定的地区有较高机会得精神疾病。这些话题太专业,咱就不展开了。唯一的希望是,家长一定要把孩子当大人看,大人会得的病,孩子同样也会得。由于孩子比较容易冲动,缺乏控制力,更容易造成极端的后果。您好好看看下面的内容,多留心孩子平时的表现吧。别特码的除了孩子的成绩报告单别的啥也不看!发现情况不对,医院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治疗,千万不要因为面子问题讳疾忌医!该吃药吃药,该疗养疗养,及时正规治疗大部分都能康复。
结语:
絮絮叨叨写了这么多,估计能坚持读到结尾的人不多吧?
这篇文章,我没写好,因为能力不够,无法多提出一些方法论,在此向您表示歉意。
还是希望能引起家长们的注意,努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身体健康、心理强大、有一技之长、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能给您养老送终。
写文章比搬箱子还累,WTF!洗洗睡了。酱油师傅诗文换酱油,打赏买宝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