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是北京城区里唯一在夜间还开医院,白天分医院就诊的患者,到了夜间有严重的精神障碍患者需要看急诊,这里就成了北京市及周边地区患者唯一的选择。
及晓是医院急诊科一名年轻的女医生。一个精神科急诊的女医生是怎么工作的?近日,医院急诊科,跟随及晓体验了她的工作。
患者多数伴有激越行为
医院,几乎所有的医生都遭遇过病人或轻或重的袭击。到急诊科就诊的患者中,多数伴有激越行为,尽管医生在工作中有所防备,但还是防不胜防。
这天夜里,警车送来了一个女孩。这个还在读大学的女孩只穿了一件短袖衫,情绪激昂,满口污言秽语,一看就处于躁狂状态。
及晓很快从女孩妈妈那里了解到女孩的情况:这是女孩首次发病。几天前,妈妈就觉得孩子有点不对,“话特别多,兴奋。”出了家门就找人聊天,“认识不认识的人都聊。”花钱如流水,“还在上学,没有收入,一天就花了两三千块钱。”之后女孩天天往外跑,妈妈只是觉得女儿有点不对,但也没多想。但这天,女儿一丝不挂地就往外跑,妈妈急了,给女儿套上一件衣服。刚套上女孩就脱下来。反复了几次,妈妈觉得孩子病了。
医院后,女孩一直保持着亢奋状态,不过刚开始她还是漫无目的地骂人,没有注意到及晓。等到及晓和女孩妈妈沟通完情况、决定给女孩先打一针来安定情绪,女孩急了。“她觉得医生和她妈妈一起害她。”女孩从病床上猛地跳起来冲到诊桌旁,端起显示屏就向及晓砸了过来。及晓反应快,抬起胳膊挡了一下。“这要照脸砸下来,估计第二天就不能出门了。”警察、保安、女孩的家长、还有其他医护人员赶来,终于将女孩控制在了诊疗床上。很快,护士来了,肌肉注射只用了20秒。药物起效还需要15到20分钟时间,这期间,所有人一起牢牢控制着她。过了20分钟,她终于安定下来。
视觉中国供图
精神科医生被打不是新鲜事,“这是工作的一部分。”医院急诊科主任朱辉尽管是名经验丰富的“老大夫”,但也被打过。朱辉说,作为精神科医生,明知道有可能会挨打,但是遇到精神障碍患者急性发作打人的时候,也必须要“冲上去”。
很多患者和医生成了朋友
很多精神障碍患者和年轻的及晓成了老朋友。上个周末,就有一个患者家属专门来看她,“就是为了和我说几句话。”
这位中年妈妈有两个儿子,是双胞胎。弟弟在14岁那年患上了双相情感障碍,“觉得活着没意思,生无可恋,天天在家里摔摔砸砸。”在及晓这里治疗后,他病情稳定,得以继续学业。几年后,双胞胎上了高三,让妈妈发愁的是,哥哥也出现了和弟弟当年一样的症状,很快也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他们一直在及晓这里治疗,病情稳定。去年,他们双双考入大学,“还都是‘’大学”。妈妈这天来,就是为了和及晓说一声谢谢,“他们俩在学校里很适应。”
每当听到这样的消息,医生都很欣慰,对于精神科医生来说,这样的消息更是难得。因为精神疾病还有太多的未解之谜,因为社会上对于精神障碍患者还不够宽容理解,所以这样的消息才会让及晓更有成就感。
希望社会能够少一些偏见
其实,医院有偏见是普遍行为。有一天晚上,及晓的一个女同学来看她。晚上10点多,同学从雍和宫附近打车,坐上车后,司机和女同学聊天,“小姑娘,医院干什么啊?”当天同学有点累,不愿意聊天,就回了一句,“问那么多干什么!”然后司机不再敢言语,医院,连车钱都没要就匆忙开车离去,“他肯定以为我同学是个精神病人。”
及晓是年医院工作的。当时,她的妈妈并不支持女儿到精神病院工作。妈妈的理由和不少人的想法差不多:精神病院的医生天天要和精神疾病患者接触,会不会也被“传染”了?
后来,母亲又开始担心及晓的安全,特别是听说这里的玻璃都是防爆玻璃,急诊科还有抢救室,专门用来抢救那些突发躯体疾病的患者,还有那些酗酒患者、服*自杀的患者,“女儿会不会有危险?”但医院工作,母亲也只好尊重女儿的选择。
再后来,及医院“微服私访”,她发现女儿的医院也差不多,而且医患之间也还和谐,母亲的不理解改为支持,“我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精神科的重要性,会有更多的人理解和支持我们。”
文字
北京晚报记者贾晓宏
编辑
陆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