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讲到的焦虑症是指向未来不确定事物的担忧。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链接进行回顾木年心理:3月21日焦虑讲座及问答
既然焦虑症是指向未来,那么抑郁症呢?躁郁症又是指向过去还是未来?如果抑郁症和躁郁症是由焦虑而引起的,那么它们也一定是具有未来时间的指向性,但为什么抑郁症或躁郁症的人都是活在过去的失败阴影里呢?
首先老规矩,我们先来理解抑郁症和躁郁症的关系。
抑郁症有三低症状:情绪低落、意志力减弱、思维迟缓。
既是做什么都没有精神也没有兴趣,不去主动和人交流,甚至不愿工作,严重的丧失了社会功能。每天生活在个人空间里,与之相伴的则是痛苦的经历,不堪的回忆,失败的过去,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悲观失望甚至是绝望!
而躁郁症则是带有躁狂情绪的
什么是躁狂情绪?
躁狂情绪对应的是抑郁情绪,与之相比同样也有三高症状
1.思维奔逸2.情绪高涨3.意志活动增强
躁狂症的三高与抑郁症的三低呈明显的反差和对比,看起来就像是两极分化。
情绪低落——情绪高涨
思维迟缓——思维奔逸
活动力减弱——活动力加强
正常人的情绪波动实际上也有高低,遇到开心的事会高兴,难过的事会悲伤。
也会有情绪的起落,但是正常人的情绪起落是处在一个相对稳定和正常的波段之间。
所以无论怎么低落或者如何高涨都是在正常范围内的波动,是不具备躁郁双相的情况!
而一旦超过正常情绪波动的范围内,出现情绪低落或者情绪高涨就有可能是抑郁症和躁狂症。
也就是说正常人的情绪体验,是合理的!
是具有七情六欲的生活体验,有开心难过但不会失衡。
躁郁症也叫双相情感障碍或者躁郁双相等等
它是一种情感性精神疾病,严重的患者需要长期服药并配合心理治疗。
1.那么抑郁症是如何来的?躁郁症又是如何来的?下面我们来一一进行讲解。
抑郁症患者,多半是因为痛苦和失败的经历留下的心理创伤没有及时开解,遗留内心导致无法疏导,改变了对事物合理正确的认知。
从而变的自卑、敏感多疑,自信心不足,缺乏安全感!
比如没有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内心产生了挫败感,心里想着是否会被老板炒鱿鱼,是否自己的工作能力真的不行,是否会被其他同事看笑话?等等一系列不正确、不合理的认知就会随之产生
比如同事可能只是在聊一次其他的私事,所以小声的说,但是就可能会觉得是在说自己,这就是敏感多疑。
在有就是由于成长经历中总是被父母家庭忽视,否定或者不认可,自身就会产生自卑,从而延伸出讨好他人,不如他人,自己笨等不合理认识,这些心理表现就是自卑!
因为不被认可或者感受到正在失去认同,就会产生不安全感。对这个环境集体或者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缺乏存在感,没有归属感,自然就不会有安全感。
进一步就造成了社会功能的丧失。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悲观厌世以及绝望!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抑郁症患者多半是因为不好的成长环境和失败阴影以及错误认知造成的心理创伤。
抑郁症是源于以往生活中的失败经历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疾病。
它指向过去,却因为焦虑(指向未来)而彻底引发!
或许我们因为经历过惨痛的失败和悲伤的过去尚且还不足以引发抑郁症,但不代表它并未存在。抑郁症是具有潜伏性的,即便是完全治愈的抑郁症患者,仍不可掉以轻心,因为它仍随时潜伏在心理,而引爆它的或者压倒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的就是——焦虑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第一课就一定要把焦虑单独拿出来说,其实焦虑的原理很简单,指向过去不确定事物的担忧而引起的焦虑它并不是很大的心理问题,但它却足以引发更加严重的心理问题。
它是所有神经质性心理问题的元凶和引火线!!!
只有让大家真正了解到焦虑的形成和解决以及预防方法,才能真正的合理的面对抑郁症以及各类心理问题。
那么为什么焦虑最终引导我们点燃了烧向抑郁症的火苗呢?
焦虑是指向未来,这个就非常可怕!
因为人们会觉得即便我以前事事不如意,有很多失败的经历,但是我还有未来还有以后。
只要我好好努力未来就一定可以改变。
同样大家不要忘了抑郁症为什么可怕?
可怕之处就在于它会产生消极悲观厌世的情绪,很多抑郁症患者最终选择自杀结束生命,认为解脱了就不在受苦了。
那么反过来想一想,如果认为对未来还有希望还有作为还有美好可言,那么抑郁症患者为什么还要选择自杀呢?
情况显而易见,正是因为对未来的生活不报任何希望,甚至已经绝望了。
才会认为与其受尽折磨不如选择结束!
所以焦虑才是我们真正应当重视和警醒的重大的心理问题!
由此,沿着这个思路,我们可以明白。
为什么抑郁症患者在想起以往的失败经历时会不由自主的指向未来联想到以后。
比如我以前这样做失败了,以后还会成功吗?万一再一次失败怎么办?
我们也可以看出,为什么很多抑郁症患者在抑郁症痊愈后,仍会复发。
因为我们始终是生活在当下,必然是指向未来的生活。而当下的生活都是为未来的生活而做准备,没有人是活了今天就不管明天了。
所以,即便抑郁症痊愈后,在面对未来的生活时,焦虑仍会产生,抑郁症仍会复发,抑郁症仍会有潜伏期!
那么当抑郁症患者已经指向对未来生活的担忧认为不可能在成功万念俱灰的时候不正是由焦虑所造成的吗?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有效解决抑郁症的实际心理问题呢?
首先即是要针对焦虑展开思考,即是你对未来焦虑的是什么?而焦虑的形成又是源自对事物的不确定性,对事物没有把握和掌控能力,所以担心它会发生不好的变化。
如果我们学会了骑自行车,即便很久不骑,我们仍然会对如何驾驭自行车自信满满。
因为长期的练习加上肌肉的记忆和自主化运行让我们对自行车完全具有掌控能力,所以我们才不会担心
那么解决焦虑问题也是一样,全面了解和掌握事物的组织、结构、原理以及顺序形成一个客观全面的认知,不在以主观思维进行认知。
这样了解和掌握以及看到事物的范围才会更加全面、清晰、透彻一旦对事物有了全面的认知,那么焦虑自然就会消除。如果一时半会还不能消除,就要加强暗示训练,通过自主构建的正确认知不断强化自己的潜意识,直到形成自动化思维。
焦虑一旦解决,就等于解决了抑郁症患者对未来生活的失望,重新燃起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而以往长期形成的失败经历和错误认知则需要慢慢的进行结构调整和认知强化以及思维模式的重建进而深化加固,那么抑郁症就会完全消除。
2.我们再来着重谈一谈躁郁症的形成和解决方法
躁郁症是两种心理症状的结合体,既是抑郁症和躁狂症(或称狂躁症)
抑郁症的形成是源于对过去以往经历的一种失败的体验,最终由指向未来的焦虑所彻底引爆。
而躁狂症则大多表现为好大喜功、亢奋激进、行为冲动。它的行为表现与抑郁症是截然相反的情感状态。
让我们暂时忘记抑郁症的解决方法。
因为解决抑郁症不同于解决躁郁症,它是两股极端分化的情绪相互交织和不断重叠。
躁狂一段时间后之后进入抑郁,抑郁一段时间过后又进入躁狂。
严重的会带动抑郁和躁动的相互转换,也就是一会儿高亢一会儿低落!
躁郁症处理起来比较棘手,解决起来也相当复杂!
躁狂之后,为自己的冲动鲁莽行为感到羞愧,那么则加重了抑郁情绪。
抑郁之后,觉得耽误了这么久的时间必须立即去做,那么躁狂就又加重了。
两者之间有必然的联系互相转换、互相影响
所以这一类的心理问题是比较棘手和复杂的。
来访者需要更多的时间和信心遵循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治疗建立康复训练计划并有序实施。
对于躁郁症患者我有四字真言,劳逸结合!
即是躁狂发作的时候有了充分的精力可以做很多事情,也要慢慢来,做完了应该休息。分散躁狂发作时的精力,着力培养一些陶冶性情的兴趣爱好,如:种花、钓鱼、慢步跑等!
而转换为抑郁时,身体处于静态,时间多半都在休息,这时也要要求进行适度的锻炼和运动。
躁郁症和抑郁症患者最适合的运动是慢跑等有氧运动。
因为长期的运动会大量分泌大脑内的多巴胺,多巴胺是人体的快乐因子,它的分泌可以有效减缓中枢精神因为抑郁和躁狂带来的神经损伤。
通过冥想和睡眠来修复大脑神经,使其体内神经系统有序的分泌和循环。
在借助精神科开具的药物,配合使用逐步的找到适合自身的解决方法,进而减缓药量达到康复的效果。
总而言之,抑郁症和躁郁双相,是一种神经症性心理问题,严重的需要服药然后进行心理治疗,采用药物和心理两种方法是最为科学和最为快捷的选择。
因为药物只能延缓不能纠正认知。
而心理咨询只能纠正认知而不能开具药物。
所以两者结合才是最快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友情提示:即使抑郁症和躁郁症患者痊愈后,在以后的生活中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未来的事情谁都无法预知,不能保证是否会因为其他的焦虑而引发问题。但是有一点大家放心,经过系统的心理咨询后,康复者的认知层面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和增强,一般的焦虑不足以引起诱发,所以更加需要来访者痊愈后不断的加强和提升自我认知。
好了暂用了大家的宝贵时间,希望今晚分享的课程会对大家起到帮助和认识。
木年心理将一如既往在心理问题上和大家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也感谢大家的陪伴与守候,明晚八点半将继续由我为大家带来强迫症的形成与解决方法希望大家可以准时参加也可以邀请有需要的朋友进群试听。
群友提问与解答:
群友海東提问:经常焦虑:1、钱不够用;2、工作任务多,拖延症完不成;3、失业危机;4、小孩学习比别人差,担心未来;
答:你的以上焦虑问题,目前看来并未存在很严重的心理问题,它处于压力与焦虑之间,摆正心态,提升工作能力,减少与他人的盲目对比,重视现所拥有的幸福感,花心思巩固家庭关系,这些焦虑实则上也可以变为动力。
群友生如夏花般灿烂提问:
木年心理陈老师我有个网友是抑郁症,他不愿意接触人,而且身体免疫力也差,我劝他做运动他说他坚持不了,我该怎么帮助他呢答:在帮助抑郁症患者之前一定先要取得对方的信任,放下对你的戒备之心,因为抑郁症患者多数比较敏感多疑而且自卑。在帮助他的同时一定要让他产生对康复的希望,也就是从正面鼓励和描绘未来的生活与美好,鼓励他从不同的地方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且加以强化,逐步转变认知观念!
宣战了,年木年心理工作室正式对焦虑、抑郁症说:NO
如果你正被心理问题困扰
亦或者热爱心理学
期待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交流学习
请加入我们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