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常生活中,有部分人认为精神疾病患者不能结婚,结了婚的精神疾病患者也不能离婚。那么在法律上,精神疾病患者能不能结婚,结婚以后婚姻的效力如何,精神疾病患者能不能离婚?
案情回顾
王某在精神正常的情况下与当地村民黄某自愿登记结婚组建家庭。王某怀孕后,这个家庭又平添了喜悦。但是,王某怀孕到晚期后,身体的负担日益加重导致精神疾病复发,医院治疗。因为王某患病住院,儿子出生后又需要照顾,黄某对王某开始逐渐淡漠,婚姻也出现了危机。王某的母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与女婿黄某沟通无果后,四处寻找帮助,最终希望通过法院解除这桩婚姻,将女儿接回家照顾。
一、精神疾病患者的婚姻是否有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七条规定,“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禁止结婚,第十条“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婚姻无效。
但是对于哪些疾病是医学上认为不能结婚的疾病,婚姻法上并没有明确规定,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如何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若干具体意见》等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型精神疾病及其他重型精神疾病未治愈前是不能结婚的。
本案经法院审查,王某能与他人进行简单的沟通,王某陈述是在精神正常的情况下登记结婚,不属于婚姻法规定的禁止结婚婚姻无效的情形。
不是所有精神疾病患者都不能结婚,只有重型精神疾病患者且未治愈才禁止结婚,结婚的属于无效婚姻。
二、精神疾病患者能不能离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根据民事行为能力将自然人分为完全行为民事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精神疾病患者应区分有无民事行为能力。对于间歇性精神疾病患者,在其清醒时,有权处理自己的婚姻事务,法律上应予以保障。对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或者无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疾病患者,提起离婚诉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七条的规定,由他的监护人作为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法定代理人之间互相推诿代理责任的,由人民法院指定其中一人代为诉讼。
本案中王某患有精神疾病,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根据法律规定,需要监护人作为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二十八条的规定,夫妻之间是作为第一监护人。但是因为离婚诉讼的特殊性,王某的丈夫不能作为离婚诉讼的代理人,王某的母亲作为王某的法定代理人代王某提起诉讼,符合法律的规定。
精神疾病患者是能够提出离婚的,精神疾病患者不能辨认自己的行为时可以由父母、子女或者其他近亲属代为提起诉讼,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组织,经精神疾病患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同意也可以担任监护人。
法官寄语
精神疾病患者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很容易遭受到歧视对待。我们对弱者的关心和同情可以说是人类独有的心理特征及道德法则的体现,而通过法律对这类弱势群体实施特殊保护,保证他们正当的权利,也正是法律所追求的正义、平等理念追求。
王昊
张正
张沟法庭赵艳艳
彭鸿基
原标题:《精神疾病患者的婚姻法律如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