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躁症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我的天才儿子金晓宇刷屏背后,除了感动
TUhjnbcbe - 2024/6/22 1:56:00
白癜风医院电话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

文丨团妈

近日,《杭州男子从殡仪馆打来能不能写写我们的天才儿子》一文刷屏。一名老父亲在妻子去世以后,讲述了自己的儿子金晓宇关于患狂躁症、并成为一个“天才翻译家”的故事。

金晓宇6岁时被同伴用玩具枪射伤了眼睛,后又被诊断患上狂躁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从高中开始上学断断续续,但他在家人的支持下坚持完成学业,获得了浙江大学英语系的自考毕业文凭。在辍学期间,他自学英语、日语、德语,在母亲同学的介绍下走上了翻译的工作,所翻译的题材涉及哲学、历史、文学等,十年的时间翻译了20多本书,包括《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电影的元素》《诱惑者》《热船》等,他翻译的书,也广受好评。

金晓宇翻译的部分作品

母亲在南大的同学也打来“你们养了一个天才儿子”。

我们知道,精神病症对一个家庭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很多家庭可能因为孩子患上精神疾病而发生了命运般的转变。在“天才”金晓宇被刷屏的同时,我们看到了一个狂躁症家庭背后,父母无法估量的付出与陪伴。金晓宇成为“天才”翻译家的背后,是与他们紧密联系的。

但从另一个视角《“天才儿子”金晓宇,被看得见之后》一文中,从金晓宇的视角讲述和回应了作为一个躁郁症患者“天才翻译家”的故事。从父亲和儿子两个不同角度的叙述中,也让我们在看到一个狂躁症患者成为天才之外,有更多关于养育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狂躁抑郁多俊才”,

躁郁症是天才病吗?

在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拥有坚韧意志,一直用爱坚守着孩子的老父亲,催人泪下。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关于“天才”的讨论。

躁狂抑郁症,也叫双向情感障碍,病人会抑郁和躁狂交替发作。在晓宇发病的时候,会砸掉家里的电视、会打人、会自伤,父母好几次都发现晓宇有自杀的行为,对于父母来说,比起生病,更害怕失去孩子。

在金晓宇患病后,父亲学习了很多关于躁郁症的知识。了解到这类精神疾病患者在一两次自杀未遂后很少再有这样的念头;二是这类病人在精神领域会有不同凡响,甚至表现出天才性的创造力。

他还提到了一本书——《狂躁抑郁多才俊》,书中列举了包括贝多芬、梵高等25位历史名人,他们一生都有双向情感障碍的表现,但是也是具有伟大想象力的天才艺术家。

对于同样一位双向情感障碍患者,金晓宇从高中便没有怎么上过学,后来全凭自学成为一名出色的翻译家,虽然父亲在文中也做出了关于“天才”的回应,更多的是给了一位父亲儿子可能不会再自杀的心理慰藉,但金晓宇这样的“天才事例”仿佛也印证了以上关于躁郁症与天才之间有某种联系的观点。

那是否躁郁症真的是的天才病呢?

躁狂抑郁症,也叫双向情感障碍,病人会抑郁和躁狂交替发作。而且躁郁症分为很多种类型,每一种类型的表现也并不相同。

医院心理卫生中心的李名立副教授介绍,躁郁症患者在狂躁/轻狂躁发作时,出现睡眠需求的减少、思维速度的加快等症状表现,可能会给患者一种“自己工作效率提高了”的假象。但是这种由病症带来的“突飞猛进”,往往无法落到实处,而且患者发病时大多处于无意识状态,狂躁症的本质仍然一种病症。

那为什么很多的双向情感障碍患者往往会表现出过人的才能呢?

精神分析家赵旻表示,其实并没有所谓的天才病,“躁郁多俊才”只是一种小概率是事件,躁郁和天才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就像在文章中,从父亲的描述中我们会看到晓宇推倒冰箱、打人、自伤等行为,对于一个双相患者来说,这些情况都是可能出现的。但在病情平稳时期,他们有作为一个正常人生活的能力。

赵旻解释,对于大多数的狂躁症患者,他们可以自由活动的时间很少,找到一件可以支撑的事情很难,但是当他们可以找到一个精神支撑以后,就会全心地投入到这件事情上,因此这件事所带给他们的成就感也是支撑他们继续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动力。因此,他们貌似更容易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惊人的水平。

金晓宇的笔记,图源极昼工作室

在金晓宇自己的讲述中,他也将自己称为一个画匠,而非天才。其实,当我们看到金晓宇翻译才能的背后,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没有上学之后他并没有停止学习,每天出没在浙大的图书馆,自学英文、日语、德语等,他的翻译才能,不是狂躁症带来的结果,而是金晓宇本身具有的才华以及家庭和自己努力带来的成就。

狂躁症并不是人们在事业上成为天才的捷径,也不应该将狂躁症浪漫美化,只有当我们正确地认识到躁狂症,才能及时进行治疗。

可以称为“天才”的孩子,

为什么就变成躁郁症了呢?

从病理学的角度,躁郁症等精神疾病的形成,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但从来没有一种精神疾病,是毫无征兆的。就像我们经常听到别人说,好好的一个孩子,怎么就抑郁了,怎么就生病了呢?

在赵旻看来,通过金晓宇父亲的讲述,在晓宇身上发生的最初转变,是那根6岁时候扎进眼中的针。就像父亲在文中讲述的那样,甚至,这根针在后来变成了一把小刀,以至于执意从造成这件事情发生的地方天津回到了杭州,“也许从那根针扎进晓宇眼中起,也无形地扎根在了父母的心里。”赵旻说。

对于父母来说,这是一件创伤性事件,也是他们一直没有放下的事。以至于在后面,变成了金晓宇常常在安慰父母。“其实在这件事中,父母将自己在精神上巨大的痛苦传递给了孩子。也许让父母知道自己已经习惯了的话,可以安慰到父母吧。”

作为精神分析家,赵旻接待过很多前来问诊的人。她表示,每个人在人生中都会遇到特别困难的时刻,比如亲人离世,比如家庭遭遇变故,或是经受重大创伤等,而人们如何去面对这些问题,也将会对后来的生活与作为个人的发展紧密联系。

从父亲的讲述中,晓宇很聪明,高一的时候也很优秀,被分在尖子班,老师说考大学完全没有问题。直到有一天孩子突然说:“不上大学,也不要读高中了。”突然情绪不稳定,像换了一个人似的。

但在金晓宇的讲述中,他说:“我自己感觉成绩不好,但爸爸妈妈说,我老师说我成绩还可以,能考上大学。”随着初中到高中,学科知识的分量越来越重,又因为眼睛的原因,在学习上越来越吃力,晓宇也并没有在成绩上找到成就感,于是也越来越不想学习。

金晓宇曾提到,妈妈管得很严,希望他改变自己的性格,要开朗一些,“我很在意她说的话,又不知所措。”他也很少表达感情,有时候想一想就会放在心里。在很多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到母亲对于金晓宇的全身心付出,甚至在金晓宇生病以后,也从不放弃。正如她对金晓宇所说——“小车不倒尽管推。”一对父母多年来的坚持与付出让我们看到了今天的金晓宇。

但同时,通过两篇文章的两个讲述角度,会看到其实父母和孩子很多时候沟通是错位的。

金晓宇关于跑去温州未归的自述

“我相信每一个父母对于孩子都是出于爱,而在金晓宇家,父母已经做得很好了,努力让他找到可以支撑自己的东西,父母一直没有放弃的支持是晓宇走到今天的巨大精神动力,但由父亲、母亲、以及晓宇三个人建构起来的共同体太过坚固了,有时候让孩子透不过气来。”

有时候甚至会觉得,当初那根刺进晓宇眼睛的针从来没有被放下过。

正视困难,才能战胜困难

金晓宇的故事使躁郁症进入了大众的讨论,其实不止是躁郁症,对于任何一个精神疾病患者,家庭和社会的支撑是非常重要的。赵旻表示。“其中家庭的支撑更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赵旻表示,当我们遇到重大情绪困难或者是遭受变故的时候,作为父母,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先安顿好自己,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再去引导孩子。

“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会自动启动一种心理防御机制,让我们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表面上的‘没事,没关系,都会好的,’但其实,我们可能失掉了表达痛苦情感,负面情绪的机会,并继续制作严密的包裹,没能真正面对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就如同那根扎进眼睛里的针,失去了拔出来的机会。”她说。

每一个人都可能在不同的阶段遇到困难,每一个家长也可能在养育中遇到困难。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要向外寻求帮助,医院、专业人士、身边睿智的长者等等都可能把我们从一时的困局里撬出来。

因为长期工作在临床第一线,赵旻经常会遇到很多做咨询的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也在不断地呈现一种增长趋势。而常常,因为各式各样的原因,成年人已经很难看到孩子们在遇到困难呈现的迹象,或者成年人和孩子各自说着自己的话,听不懂孩子发出的求助信号。

赵旻接待到最多的情况:一是孩子不去上学,或者一上学就各种生病;二是父母发现孩子自残、自伤、甚至自杀的倾向。“似乎只有这两个情况,才让家长们在“第一时间”认识到孩子在发展中遇到困难了。”赵旻说。

而当这些问题越发突出的时候,也说明情况进入了一个相对严重的境地,因此,赵旻也建议家长,一定要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的天才儿子金晓宇刷屏背后,除了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