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精神卫生日,传递呼吁:理解、尊重、陪伴抑郁症患者,他们需要被看到。
据最新《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指出,18至4岁的青年是社会中最为焦虑的群体。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抑郁症终生患病率为6.8%。
年,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
“您的孩子抑郁吗”,这个听起来莫名其妙的问题,想必很多家长听了,都会哈哈大笑。
作为青少年往往很难表达出是否自己得了抑郁病症,往往错失良机,使得病情加重,导致不良后果。
4大征兆
作为父母,一面要工作挣钱养家,一面又要照顾一家老家,责任重大。而现实生活中,因为工作的繁重,往往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家长平时可以从以下几点多多了解孩子,如果症状突出且持续两到三周以上,医院精神科及时干预治疗。
孩子总高兴不起来。例如晚上回到家,孩子变得不积极,少言寡语,问话也半搭不理,给人一种漫不经心的感觉。
对事物没兴趣、情绪低落。以前周末很喜欢和同学出去玩,回家总是和爸妈聊学校的新鲜事儿。现在出现社交厌倦,对周围事物冷淡、漠不关心。
认知功能改变。近一段时间成绩突然下滑得很厉害。老师反应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
饮食发生变化。饭量明显的增加或较少。食欲减退,体重改变、体重减轻或增胖。
抑郁是令人痛苦的,
引用美国作家安德鲁·所罗门的一段描述:“人类文字中对于崩溃阶段的忧郁症描述并不多,处于那个阶段的病人几乎全无理智,但他们却又需要尊严,一般人往往缺乏对他人痛苦的尊重。无论怎样,那都是真实存在的,尤其是当你陷入忧郁(mlancholia)的时候。”
抑郁症并不是简单的“坏心情”。也就是由于很多父母把它和抑郁情绪相混淆,才导致很多青少年出现严重的心理叛逆,甚至自杀的风险。
在医学上,它有着严格的诊断标准,所以父母绝不能忽视这些现象的出现。就像健康的人因为工作、家庭的烦恼,也会出现情绪低落或压力大的不良表现。
这并不足以确诊患病。一方面需要参考症状的持续多发,其次专科就诊后的医生处治才是最准确的。
那么,那些行为或情感会影响抑郁的发生呢?
暴力解决逆反行为
一直以来,我们家长惯用的教育方式都是“以暴制暴”。
在一段采访中,一个12岁的小男孩因为总是以肚子疼为由不去上学,被老爸多番打骂。而在父亲眼中,这只是小孩不愿上学的借口。
在男孩的撒谎中,父亲没有通过沟通去了解孩子真正的内心想法,而是通过暴力、质疑、反驳的方式来解决冲突。实则会给孩子心理造成深深的不良后果,引发抑郁。
频繁打击自信心
孩子回家不愿吃饭,写作业,母亲一个劲儿地批评,又说道:隔壁的谁谁谁,又听话懂事、成绩又好。
很多传统观念下的父母,缺乏一定的文化知识,孩子无论做什么,总是以打击“说一些不好听的话”,冀希激发起孩子的上进心,实则是最失败的一种教育方式。
忽略轻视
在一番打骂以后,父母的轻视行为则成为了抑郁发展的加速器。男孩在一旁默默哭泣。母亲时不时嚷两声让赶紧吃饭,甚至声音大了,叫喊着让小点声音。
这样对孩子的轻视、不耐烦,让孩子失去了应有的尊重。
心理学家祝卓宏教授认为,从认知层面来说,“思维反刍”被认为是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抑郁症患者倾向于不断反思负性的东西,自动化的负性思维。
就是这样的机制,使得孩子变得自卑又敏感,身心慢慢发生了恶向发展。
从专业角度而言,抑郁症更多的是一种内心的体验,从外在很难判断一个人是否患有抑郁症。所以很多时候作为家长,要少一些质疑,多一些陪伴与呵护。
抑郁症另一个特征就是使得病人自身产生强烈的消极感,看不到未来,这是极为恐怖的。
很多家长在公司受到各种各样的压力、排挤等等,会把消极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只关心孩子的成绩,“成绩定终身”这样的理念,不仅给自身带来烦恼,对孩子的成长也是雪上加霜。
所以平时休息的时候,应该多带孩子到户外活动,比如爬山锻炼勇敢与毅力,参加一些群体性的儿童活动,从而减少孤独感。
心理学上有两个词叫“同理心”“共情性”。家长要接受并认可孩子的情绪,通过情绪与肢体的传递,了解喜怒哀乐背后的真相。
通过陪伴,知道孩子失落或狂躁背后,是题目不会做挨了老师批评?还是和同学有了冲突?等等。
了解孩子的真正处境,告诉他无论怎样,父母都是他坚实的后盾,保持察觉的思想,并且不将自身的糟糕感受分享给孩子。
正如作者所说:如果不能真正深刻理解它的痛苦和可能的原因,就无法真正更有效地帮助他们。
所以,努力学习改变吧!学会与孩子共同成长,才是真正的为人父母之道。
作者
霖笼,心理学专业,平台情感导师。
图片
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