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躁症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不要再责备孩子不合群,也许是你的抚育方式 [复制链接]

1#

伍迪·艾伦导演过多部知名影片,《午夜巴黎》《安妮·霍尔》等。同时他也是戏剧和电影剧作家,电影演员、爵士乐单簧管演奏家。有如此多成就的他,却是一个有人格障碍的人。与他人接触会让他感到不安和痛苦,即使是与他相熟的人,与他有肢体基础,也会让他后缩。

他曾说过“我走上舞台,讲我的笑话,他们笑,我回家”,因为他对别人不信任并且持有怀疑态度。他害怕乘坐交通工具,认为有人会绑架他,甚至会在他的食物里下毒。他与恋人也始终保持距离,只要他觉得与恋人有依赖或亲密关系时,他就会觉得痛苦。

在他1岁之前经常被妈妈留给保姆照顾,并且经常换保姆。他妈妈回来时,也会拿他撒气。大多数孩子被打时,会用哭泣来抗议。但在他很小被妈妈打的时候就不哭,也不躲,一直忍着。

他在6岁的时候就有死亡的想法,到现在他仍然接受心理治疗。

伍迪·艾伦的这种病症并不是偶然发生,而是与他早期父母的抚育方式有关。

奥利弗·詹姆斯所著的《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一书就认为:父母的早期抚育,尤其是出生的前6年,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同时,书中也详细介绍了童年前6年形成的是非观、关系模式和自我界限分类。

本书案例非常丰富,不仅是普通人的问题,伊丽莎白二世、查尔斯王子,甚至是小布什的成长轨迹也被囊括其中。《原生家庭生存指南》畅销20余年,并被《卫报》《金融时报》《每日邮报》等多家知名媒体推荐报道。

奥利弗·詹姆斯作为儿童心理医生、关系精神分析学家,对儿童被父母早期抚育方式以及他这一生的成长轨迹有深刻研究。在他所著的《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有一些违背主流思想的内容,奥利弗·詹姆斯的观点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大量患者病症案例以及权威研究所得。

孩子刚出生时,尤其是第一个孩子,父母初为人父、为人母,这段时间的抚育方式相当重要,会影响孩子的青春期甚至是一生。

抚育方式影响孩子的依恋模式

在0.5-3岁这段时间,会形成对他人的基本期望,这段时间的抚育方式会影响我们的依恋模式,用于我们处理人际关系。

依恋模式有四种:回避型、缠人型、混乱型以及安全型。安全型依恋模式会让人在人际关系中更具有安全感,而其他不安全型依恋模式会让人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回避型依恋模式:不愿与他人有亲密交往,不想依赖他人,也不想被他人依赖,想要自给自足。如果有此想法,则会让自己在他人面前表现的尖刻和固执,甚至会有盛气凌人的情况。

成因:这种依恋模式的孩子,在婴儿时期,母亲经常会絮絮叨叨,但只是自说自话。

缠人型依恋模式:想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但别人不想和自己那么亲密。而缺乏这种关系时,又会感到孤独和不自在。经常会有嫉妒和不满,会支持、保护甚至溺爱自己的伙伴,以至让他人感到窒息。

成因:父母教育方式不可靠。妈妈会与孩子互动,但如果孩子有需求,可能会转过头不说话,对孩子热情不够。虽然妈妈会抱孩子,但不会伴有亲吻或关爱的话语,没有温情。

混合型依恋模式:是两种类型的混合体,既想拥有亲密关系,但当关系变得亲密时,自己又会摇摆。在他人看来,自己的方式变幻莫测。比如小时候我们渴望母亲的亲近,但会别扭的将头扭向一边。

成因:遭受了严重的忽视甚至是虐待。比如父母关系不和谐,有酗酒倾向,自己的妈妈向自己发泄不满情绪。

安全型依恋模式:很容易与他人建立起亲密关系,可以舒服自在地与信赖他人,也会被人信赖。即使独处,也不会担心不会被他人接纳。

成因:一个敏感的妈妈会积极回应孩子的需求。如果妈妈在身边,则会非常有兴趣与孩子互动,诱发孩子的主动性。喜欢与孩子交流及接触,让孩子感受到爱和温暖。

抚育方式影响孩子的自体感

自体感是我们存在的基本感觉,这种感觉从婴儿期就存在了。

刚出生的婴儿感到饥饿就会哭,当他哭泣的时候,妈妈就会抱起他来安慰他,并给他喂奶。这时候,他就会天然地吮吸以满足自己的饥饿感。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婴儿的自体感,是身体发出的一种本能感觉,是身体自发的表达。

如果这时候的妈妈不能很好地满足他,比如婴儿哭了也得不到回应,或者抱起他毫无感情,像个木头似的对待他,这时候孩子的自体感就会变弱。

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认为,个人自体感变弱的原因是出生后的最初几个月受到了不良抚育。缺乏共情的早期抚育会造成自体感弱,并在成人后可能患上人格障碍。

自体感弱的婴儿会表现为狂躁,始终处于过度警觉和清醒的状态,逐渐消失快乐的能力。

而自体感弱的人,成年之后变得不成熟,甚至会有人格障碍。比如有很强的控制欲,无论是对朋友还是恋人;或者变得自恋,只对自己有关的事情感兴趣;也有可能会有投射心理,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别人身上,把自己的感受强加于他人等等。

三点助你更好地养育孩子

1、妈妈爱孩子,首先要能够爱自己,让自己轻松带孩子。儿童时期的抚育方式影响孩子的一生,爸爸妈妈会觉得责任重大,尤其是妈妈,毕竟妈妈是孩子的主要照顾者。

奥利弗·詹姆斯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中提到,如果孩子长期脱离照顾,则会变得焦虑,没有安全感。

但妈妈也是第一次做妈妈,面对一个只会啼哭的新生命,会有压力,有不安。并且有研究表明,生完孩子的妈妈,会有3/4的人在月子期间有抑郁倾向。为了能够更好地照顾孩子,妈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要给自己制造太大压力。

对于上班族妈妈来说,为了能够让自己放心上班,在上班之前就要找到合适的替代者,可以是自己的亲人,也可以是雇佣人员。合适的替代者非常重要,这样才能使得孩子得到好的照顾。

全职妈妈经常面对孩子,缺乏社交,缺乏治理活动,难免会感到烦闷。要找到合适的途径放松自己,可以做做瑜伽,插插花,不要让自己脱离社会太久。

2、经常与孩子互动,提高共情能力。即使妈妈能够寸步不离地照顾孩子,但如果妈妈不敏感或者缺乏共情能力,仍然会让孩子处于不安全感的状态。比如婴儿啼哭时,如果妈妈不懂得他是饿还是困,可能会使用错误的方法对待孩子。

母亲与婴儿的关系类似一对舞伴,需要母亲不断变换行为模式。而奥利弗·詹姆斯认为母亲和婴儿的交流是否发生及如何发生,更大程度取决于母亲而非婴儿。

妈妈会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与孩子有身体及眼神的接触,对孩子非常上心。如果自己觉得情绪不好时,也不会把这种不好的情绪带入到孩子身上。

3、自我审视、内省,尽量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有一项关于恒河猴的研究工作:一组小猴从刚一出生就被从母亲身边带走,与其他同龄小猴生长到6个月了另一组是被自己的妈妈母猴带大到6个月。

没有母猴带大的小猴更怕生,更恐惧新鲜事物。有母猴带大的小猴更有安全感,社交能力更强,地位更高。至于没有母猴带大的小猴,当他们有了自己的宝宝时,也更疏于对他们的照顾。

人类对于抚育后代的方式,类似母猴,也会受爸爸妈妈的影响,会用类似爸妈抚育自己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

如果发现自己受到不良抚育,有相应的问题,需要我们调整抚育方式,比如咨询心理医生,阅读相关书籍,尽可能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给自己的孩子带去更科学的抚育方式。

原生家庭带给自己一生的影响,有的人无法摆脱原生家庭坏的烙印。如果能够回忆童年时爸爸妈妈的抚育方式,可以对症下药,让自己不再受原生家庭的影响,建立起强大的内心。当自己足够强大了,才能用不同父母的抚育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

不要再让自己的孩子受到原生家庭的束缚,让他们自己决定自己的未来,那就从自己成为父母这个时刻开始改变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